銀行業績盡見新興市場盛衰

銀行作為百業之母,與實體經濟的關係非常緊密,當經濟欣欣向榮,各行各業皆計劃大展拳腳,市場融資需求增加,銀行業務自然理想。相反,經濟若疲不能興,銀行亦會首當其衝,絕難獨善其身。從銀行業績變化窺見個別經濟體盛衰的變化,比從股市升跌作推敲更為可靠。

滙豐控股和渣打集團是港人熟悉的兩家英資主要銀行,業務範圍均具有一定的國際色彩。兩行在本周相繼公布中期業績,無獨有偶,兩家銀行交出的成績表均令人搖頭嘆息。滙控稅前盈利雖錄得百分之十增幅,卻屬於市場預期下限,渣打集團盈利更不增反減,是連續十年創新高後首次出現半年業績倒退,主要受南韓業務商譽減值拖累。

過去幾年被視為兩大銀行集團盈利火車頭的新興市場,期內均疲態畢露,無復當年勇。以滙控為例,新興市場向來是該行的業務亮點,但今次公布的中期業績則光芒盡失,包括印度、馬來西亞及印尼等市場的盈利大多倒退。滙控行政總裁歐智華亦坦然承認,新興市場正面臨業務周期性轉變,對滙控收入和盈利前景均帶來影響。至於主攻新興市場的渣打集團同樣受累,而且沒有其他發達市場的業務作緩衝,負面影響更見明顯。

至於自從金融海嘯以來,嚴重拖累銀行業績的歐美市場,似乎否極泰來,呈現復甦苗頭。例如滙控期內減少對歐洲市場的撥備,北美市場業務的核心利潤更錄得增長,不過滙控的盈利動力主要來自節約成本及減少撥備,並非來自業務的自然增長,反映歐美經濟只是停止惡化,距離真正復甦仍有一段時間。上述種種情況均顯示,銀行業績好壞與歐美經濟數據的變化,以及各大研究機構作出的經濟預測方向一致。

滙控和渣打半年業績的消長,不妨看作全球經濟未來變化的縮影。現時全球經濟仍在掙扎中發展,復甦基礎未算穩固,歐美市場經濟由低位回升,不能排除有虛火成分,主要由於歐美央行繼續採取寬鬆的貨幣政策,即使金融海嘯發源地美國近期的復甦步伐似乎強於歐洲地區,聯儲局不斷有官員建議盡快減少買債規模,為逐步退出量寬政策作部署,但央行落實退市後美國經濟能否持續向好,仍有待觀察,不無隱憂。

值得留意的是,新興市場由盛轉衰,尤其是向來被視為新興市場龍頭的中國,今年經濟增長力度大不如前,負面影響持續發酵,加入唱淡新興市場前景的研究機構有增無減,新興市場七月經濟產出表現創二○○九年四月以來新低,令人憂心,形勢變化不僅關係這兩家銀行業績的好壞,更是全球經濟最終能否為金融海嘯畫上句號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