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壇教父李業廣:港不輸滬

廿年前今日,首隻H股(內地註冊成立企業)青啤(00168)來港上市,之後有八家企業先後透過H股方式上市,市場稱「九大簋」,當時市值僅一百多億元。經過多年發展,現時H股增至逾170隻,市值逾四萬億元。九二年七月十五日,招商局國際(00144,前稱海虹集團)透過首次公開招股方式來港上市,為本港首隻紅籌股(香港註冊成立內地企業);翌年,青啤成功以H股方式來港上市。時至今日,市場還有「A+H」、「先A後H」、「B轉H」等。隨着中港證券市場愈益緊密,業界不但關注本港會否被邊緣化,亦關注中港監管制度不同等問題。

業界公認為H股總設計師、有「股壇教父」之稱的李業廣表示,H股來港上市,不但令港股市值增加逾五倍,並且令國有企業加快體制改革,締造中港雙贏,又說未來內地企業對香港依然重要,有信心本港金融發展「不會輸,上海不易趕上」,重申本港長遠應探討香港、紐約及倫敦聯盟,實現環球二十四小時股票交易,直言「依家要打世界盃,不是香港盃!」

欠內企 港未必世界前列

李業廣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H股來港上市廿年來,港股市值翻幾番,由九三年不足3萬億元,增至現時逾20萬億元,H股多年來在港合共集資1.5萬億元,直言今日香港能夠發展為國際金融中心,與內企來港上市有很大關係,若沒有內企,港股市值及新股集資額排名,未必會在世界前列,「其實當日我們都不知今日會如此成功,當時只是想幫到中國、幫到香港。」

時任聯交所主席的李業廣,眼見香港面對兩大問題,一是市場成熟難再發展,香港股市總值是本地生產總值(GDP)的三倍,比美國高很多,「可以上到市已上市,記得當時可上市只有華懋地產、地鐵(已經上市)、香港郵政等」;第二是本港證券市場欠缺深度,上市公司種類少,引入H股能令本港市場更健全。

未來上市動力靠中小企

對內地而言,九一年底中國外匯只有200億美元,而且有外債,加上當時國企蝕大本、經濟效益低、多冗員,必須要「走出去」。他表示,來港上市不但可集資,同時可借用市場力量迫使國企加快改革,單靠政府速度會很慢。「當年H股上市,我們是一步到位,沒有通融o架,而且更嚴格,因為我不想H股一出世就做二等公民!」當時內地沒有公司法,因此在本港《上市規則》引入19章A,為H股加入「必備條款」,意即H股的公司章程,最少要有等同香港的要求,同時規定H股需要委聘指定的七家會計師行(即現時四大)擔任核數師,並採用國際會計準則。

國企透過上市加快改革,部分現時已進身世界一流企業,但H股廿年來發展不是順風順水,近年受內地宏觀經濟影響,企業盈利受衝擊,H股指數不但跑輸中國經濟,更遠遜英美股市,「世界經濟有上有落,不要太執着」,深信內企來港上市依然是大勢所趨。

不過,他承認最好的大型國企已來港上市,但相信還有不同類型大企來港。與此同時,中小企同樣具潛力,「今日小企業,明日就是大企業,微軟也是由車房開始。」他說多些中小企來港上市更好,香港可擔當培育角色,因此不擔心內企來港上市來源。

人幣自由兌換時間問題

至於未來路向,李業廣說:「人民幣自由兌換,是not if but when(不是如果,而是何時)的問題。」自由兌換後,股票及資金自由出入,競爭當然加深,本港惟有透過服務水平、投資者保障、成本合理等去維持競爭力。他對香港有信心,認為香港從來都是在競爭中生存,始終佔很大優勢,上海不容易趕上。「金融中心發展有四個階段,硬件好容易,人才培訓也不難,但規範化如司法制度等則很難,而且國際金融中心有其文化,在香港如想做一件新事情,有專業人士會很清楚話你知可否做。香港有些事始終是自己話事,如貨幣及金融政策等,但上海則受內地大氣候限制!」

H股來港上市功臣一覽

證券事務內地香港聯合工作小組成員名單

香港

李業廣 聯交所主席(時任)

吳樹熾 聯交所副主席(時任)

周文耀 聯交所行政總裁(時任)

趙志錩 聯交所理事(時任)

梁定邦 聯交所理事(時任)

李禮文 公司財務專家(現為廸生創建行政總裁)

內地

劉鴻儒 國務院證券委員會副主任、中證監主席(時任)

陳寶英 國務院港澳辦港澳研究所教授(時任)

孫效良 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委員(時任)

金建棟 人民銀行金融管理司司長(時任)

李青原 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宏觀司副司長(時任)

H股廿周年系列報道之一

記者梁慧雯、張云青、林淑儀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