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交易所誘人造市

電子化交易演變成各種以分秒計,來去如風的高頻交易,近年不斷衝擊歐美市場,造成極大困擾。這不僅觸動歐盟,以至美加澳等市場規管單位的神經,紛紛研究以徵收金融交易稅,或規範買賣盤停留時間等措施來應付。身為電子化交易鼻祖的美國Interactive Broker行政總裁彼得菲也看不過眼,大加撻伐,並且獻計對高頻交易加以規範。

付費招徠高頻交易

事實上,高頻交易不僅被批評破壞金融市場的穩定性,也給退休基金或透過投資基金做個人儲蓄的投資者,增添不少額外的買賣費用,蒙受損失。

據說,外國有交易所因要提高競爭力,會對成交量最大與最活躍的交易員,支付每股小額的手續費,間接鼓動他們為賺取可觀手續費而頻密進行大額買賣,到頭來交易員或賺得盆滿缽滿,卻苦了基金投資人,不是輸錢,就是多付了交易費用。

交易員為賺取手續費,動用客戶資金頻密進行大額買賣,手續費卻自己落袋,這本身已存在利益衝突。但促成這衝突的卻是願意支付手續費作為獎勵,肩負保障市場交易公平公正原則的交易所,的確匪夷所思!

法規漏洞助長「食價」

筆者看過一篇報道,指出美國有一間交易所,利用法規漏洞允許交易員只要付費,就能比別人更快看到整體市場下單,投資人最高願意付出甚麼價位買入的情況,先一步以高頻買賣入市,在最高價位以下價格收集有關股票,以有關投資人所訂的最高價位轉手給沒有同樣資訊投資人,賺取差價。該報道以其中一次發生在一家晶片廠股票買賣為例,高頻交易員得了方便,讓市場有關投資人多付了7,800美元,才能從他們手上買到56,000股股票,賺了差額。

若報道屬實,高頻交易員先於其他投資人取得資訊並且入市,這根本與內幕買賣無異。而促成這情況的竟是收取費用、提供有關方便的交易所,反映一些交易所為求提高競爭力,竟忘了對市場整體投資者的責任,甚為諷刺。

事實上,不知是否因為市場全球化,資金游走迅速的關係,幾乎全球主要市場的營運者,例如交易所,甚至市場監管機構,都致力引入或留住外資資金於自己市場,各出奇謀,互相競爭,忘卻本身尚有肩負保證市場交易公平及規管的責任。令金融大鱷有機可乘,游走灰色地帶,如取如攜,魚肉小戶投資者。

監管單位本末倒置

此類高頻買賣以至近年流行的黑池買賣都是其中例子,運作過程透明度之低,以及近乎操縱市場的買賣手法,其實都與保障投資者利益的原則相違背,有挑戰市場監管尺度的感覺。可惜大多數有關市場運作或規管單位不僅視若無睹,甚至像是樂見其成,大開方便之門,令人奇怪。

(電子化交易專論之四)

許照中

六福金融主席兼行政總裁,從事證券業超過40年,許氏現時亦為香港交易及結算所與及多家於港交所上市的公司之獨立非執行董事,亦是香港旅遊業議會上訴委員會獨立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