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房屋供應速成法

房屋荒是香港目前最急需解決的民生大事,儘管當局已很努力周圍覓地建樓,但仍被批評「遠水不能救近火」。筆者曾擔任過三屆城規會委員,很了解政府要開發一片土地,殊不簡單。首先須解決交通網絡及環保問題,又要研究醫院、學校、警署及其他社區設施等配套,還要過「公眾諮詢」一關,可能需要十至二十年時間才見成效,況且要動用多少公帑亦難以估量。

放寬地積比率及高限

要有效在短時間內解決房屋供應問題,筆者建議特區政府不妨考慮放寬以下兩項限制:一是放寬樓宇地積比例限制;二是放寬樓宇高度限制。如當局邁出這步,並對新建及改建樓宇加快審批,對紓緩房屋荒可起立竿見影之效。

其實,現時的樓宇地積和高度限制,是十年前「沙士時期」收緊的。因那時香港經濟陷入低谷,樓市一片死寂。當時的特區政府為減慢房屋供應量,遂以保護「山脊線」為由,收緊有關建築限制,目的不希望「負資產」家庭數目繼續上升。

但時至今日,環境已完全不同,香港經濟好轉,大量北水南來,令地產市道來個大逆轉,由十年前的「供過於求」,變成現時的「供不應求」。這時,特區政府是否應該及早檢討已不合時宜的政策,並作出應變?

政府如想房屋荒早日得到紓緩,可盡快修例,放寬上述兩項限制,容許全港業主在原有土地上不論新建或改建樓宇,地積比率及高度均可比目前規定增加兩成。這樣等於在全港現有的建築地盤、重建或改建項目最少增多四成單位供應,例如一個原應只批建一千個單位的地盤,變成可建一千四百個單位。這是最直接和快捷的方法。

三個規定防利益輸送

也許有人質疑:這做法會不會大大便宜了一些發展商、工廈業主和專門收購舊樓重建的地產商?

這個質疑有其道理。所以,建議政府若有意採取這放寬限制的政策時,可同時列出三點嚴格規定:

一、這項放寬地積比率和高度限制的政策,只屬「非常時期」採用的「非常措施」,申請期以三年為限,過了三年期限便不接受申請;至於會否需要繼續推行,須待當局檢討後再定奪。

二、所有申請均須通過城規會審批,因當中涉及交通、環保和其他社區配套等因素考量,需保證能夠負荷。

三、申請者要向地政署改契並補地價;至於地價如何計算,可再詳細斟酌。

市區土地資源獲釋放

要知道,政府不論是開發岩洞、或開發新界東北區等,除需要時日之外,一方面要消耗大量公共資源,另方面亦非市民擇居的理想之地。原因是絕大部分的市民都不想住得偏遠,而是希望能住市區。放寬全港建屋地積比率和高度限制,最大好處是把市區大量的私人市場原有土地資源釋放出來,不僅毋須動用一分一毫公帑,且庫房還有大筆可觀的「補地價」收入,而政府又可運用這筆收入興建公屋,協助基層上樓。這可說是官、商、民皆受惠,一舉三贏。

李秀恒

經濟學博士、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經貿商會會長,曾獲香港十大傑出青年等獎項。在一九八九年創立金寶集團,目前集團業務延伸至酒店、金融、古董等多個領域。他曾在電視台主持經濟專題節目,是內地與香港多間大學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