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南克詭辯 難為量寬卸責

美國聯儲局主席伯南克為量化寬鬆政策一再辯護,他為一手推動四輪量寬背書,有「賣花讚花香」的味道,他稱量寬帶來的是「雙贏」而非「以鄰為壑」。當然,作為全球最大經濟體的美國如果復甦力度強,其他國家總會受到點恩澤,問題是利多弊少還是利少弊多,最怕經濟未轉好,資產泡沫和通脹風險經已形成。

投資者只見股市熱水朝天,但全球經濟增長仍踟躕不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美國今年經濟增長僅百分之一點七,但美股今年已上升了一成多。新興市場肯定不認同「雙贏」說法,出口之增加不能彌補熱錢擾局之害,中國一月外匯新增佔款已超過去年,人行立即由放水轉為收水,A股亦扭轉去年底至今年初的升勢。

全球經濟高度一體化毋庸置疑,微不足道的塞浦路斯也可翻起巨浪,伯南克言論等同「美國好,世界好」,但現下是美股風光獨好。美國失業率一路向下,房屋和消費數據亦持續改善,伯南克和量寬是否應記一功?功過有待日後論定。然而,美國經濟走出谷底不是單一因素使然,但印鈔機功不可沒,惟最大功能不是壓低長期利率,而是令美國成最大資金避難所。

美國債務高達十六萬億美元的天文數字,卻有一台無限啟動的印鈔機作後盾,不管評級機構怎樣褒貶,美債依然穩如泰山。量寬充其量只是稀釋債務,反觀歐豬國家已由「賴債」升級至「搶掠」,希臘削債七成半,塞浦路斯史無前例向存戶開刀,再加上歐元區領袖「樣辦」言論震盪,美國坐收漁人之利。

量寬未如預期般拖低美元和刺激商品價格升值,皆因歐債危機沒完沒了令歐元再度捱沽,日圓貶值求仁得仁,使美元不跌反升。美國經濟數據好但通脹仍然溫和,頁岩氣帶動能源革命,廉宜的能源價格令通脹可維持低企,資金不斷流入,但不能謂量寬居功,美國只是得天時地利之助,儘管「人和」仍弱,兩黨爭拗繼續拖經濟後腿。

同是採取無限寬鬆貨幣政策,同是以通脹為目標,但美國和日本的目標有異。伯南克強調針對國內經濟為本,並非旨在讓貨幣貶值提高出口,所以不存在引發貨幣戰爭。美國的強項在科技、軍事和金融,沒有打貨幣戰的必要,但資產價格無可避免被推高,股票和房地產等市場吹起炒風,香港與亞洲樓市已到危險邊緣。

量寬的爭議性從未停過,在聯儲局內部亦存在分歧,伯南克近期沒那麼惹火,因為新崛起的有更激進的「安倍經濟學」,其他亞洲國家隨時準備應戰。不管用意為何,美國量寬已扭曲了金融市場的價值,他日收水之時,又逃不掉帶來更大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