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爭市場 勿因小失大

港交所二月底發表去年全年業績時,一併披露其未來發展策略,當中提到拓展股票衍生產品是重點項目之一,亦會加強與內地市場的互聯互通。由港交所、上海證交所及深圳證交所成立的中華交易服務公司,繼去年底推出反映港、滬、深三個股票市場的「中華120」指數後,周一再推出兩隻新指數,分別是反映八十隻滬深大型股份走勢的「中華A80」指數,以及反映在港上市四十隻大型內地股份走勢的「中華香港內地指數」。

中華交易服務更計劃在今年下半年推出以「中華120」為對象的指數期貨,現時已密鑼緊鼓籌備。由於上述三隻以「中華」命名的新指數,都是由港、滬、深三地交易所聯手推出,論權威地位,相信毋庸置疑,但論市場認受性,則仍需拭目以待,基於新指數而推出的衍生產品,能否一「指」風行,更是無人敢寫包單。

不妨看看港交所現時衍生產品市場的情況,港交所推出的指數及現貨股票期貨與期權產品,數目雖多,但交易活躍的品種,離不開與恒生指數、恒生國企指數以及大型藍籌股有關的衍生產品。原因不難明白,因為恒生指數及恒生國企指數是本港投資者認受性最高的股市指數,大型藍籌股則由於股東基數龐大,對沖風險的需求相對亦較多,毋須刻意安排,市場買賣很自然就會歸邊,形成多者愈多,少者愈少的現象。

港交所作為推動本港金融市場發展的重要成員,其積極研發不同類型產品、夥拍具實力的合作對象、不斷提升本身的市場競爭力,其用心和努力是應予肯定的,這也是港交所維持競爭優勢的不二法門。但必須注意市場發展情況,配合市場需要,切忌操之過急,揠苗助長,亦要留意新產品各項相關配套安排,例如交易效率、訊息發放、投資者保障等是否足夠,才可得心應手,做到推出一項,成功一項。

就以「中華」命名的系列指數為例,推出至今,在市場引起的注意有限,距離獲投資者廣泛採納作為股市升跌指標的目標仍遠。這一方面固然由於港、滬、深三地市場各有特色,各有捧場客,匯成的共同點相對有限,能否吸引足夠的市場參與者,頗成疑問。

另外不可忽視的是三地市場無論在監管尺度、要求資訊披露的準則、對保障投資者的理解,仍然存在相當大的差距。三方加強溝通、融合、並合作推出股市指數,方向無疑正確,問題在於融合基礎尚未穩妥,即推出涉及投資者利益的指數衍生產品,無異增加日後在融合過程中的挑戰和壓力。稍一不慎,不僅損及投資者利益,亦會影響市場人士對三地證交所合作的信心,隨時因小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