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乍悲乍喜 進口愈谷愈疲

內地出口連續三個月大幅高於市場預期,此前甚至有大行指中國出口「好得令人難以置信」,暗示數據造假,但連月的亮麗數字,令質疑聲音啞口無言,並助長近期熱錢帶動的投資熱潮,同日公布的出口經理人指數,亦顯示訂單和信心均見提升。不過,出口數據可能只是「鐘擺效應」,且進口疲弱留下了風險警號。

出口強勁無疑是外圍需求復甦的結果,惟其中一個原因是低基數效應,一一年底至一二年初歐債危機風聲鶴唳,海外企業不敢落單訂貨,內地企業也不敢接單。相反,去年第四季開始全球經濟出現復甦苗頭,企業爭相補充庫存,形成鮮明對比。一時是過分悲觀,一時是過分樂觀,皆非實況反映,仍須往後的數據印證真確。

現時全球經濟紛亂,美國和日本亂印銀紙,掀起了一片投資熱,故須關注後遺症。中國今年首兩個月貿易順差已達四百四十一億美元,加上外圍熱錢流入,使一月外匯新增佔款已超越去年總數。不排除部分熱錢透過貿易渠道流入中國境內,人民幣的升值壓力亦會浮現,可是在日圓大幅貶值的狀況下,人民幣處境頗為兩難。

自安倍晉三拜相前後,日圓已大幅貶值一成多,中日均為出口大國,雖謂出口產品檔次有別,汽車和電器等均非直接競爭對手。然而,日圓之弱勢引起如南韓之其他國家憂慮,到忍無可忍的時候或加入貨幣戰爭,屆時中國面對的出口壓力將來自四方八面,但通脹升溫兼進口疲弱,人民幣或重返一一年升值的舊路,出口將會再成為犧牲品。

扣除春節假期因素,內地二月進口其實仍錄得百分之六點五增長,但首兩個月增長百分之五點一仍令市場失望,不濟的主要原因是進口原材料如原油、大豆、鐵礦石和銅等均見減少,出口製成品增,惟進口原材料減,情況有悖常理,商品價格未受惠於量化寬鬆和中國這大買主,與外圍股市屢創新高背道而馳,值得投資者三思。

中國去年在減少貿易順差有顯著成果,可是今年首兩個月又強勢反彈,長遠而言,龐大貿易順差將催生通脹及資產泡沫。中央肅貪腐反浪費的效應形成內需陣痛,為避風頭,官員不敢戴名表、駕名車,使首兩個月進口汽車亦減近三成。

今年國務院總理未有將外貿目標寫進工作報告中,據解釋是外圍存在不確定性,但又「預期」增長可達百分之八左右。然而,外圍的不確定性年年皆有,經過去年訂下增長一成目標,卻大跌眼鏡的尷尬,似有心留點餘地。由於去年上半年經濟處於低谷,今年勝舊年已成共識,增長達標可期,但出口高增長時代已過,今年或成先高後低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