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政策今年見步行步

國務院在新一份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今年的經濟增長目標為百分之七點五,通脹目標為百分之三點五,而貨幣政策中的廣義貨幣供應(M2)目標為增長百分之十三,即時令市場鬆一口氣,反映中央要維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不會輕言收緊銀根。其實,這只是一條簡單加數而已。一般而言,經濟增長率加上通脹率,再預留彈性,便得出貨幣供應增長目標,反過來則可看到影響貨幣政策的關鍵要素,即是報告中提到要促進經濟增長、穩定物價及防範金融風險。

內地經濟在去年第三季見底後,一直保持回升勢頭,但從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的變動可見,復甦並非太穩定。經濟成功反彈,表面上是中央穩增長措施見效,實質是信貸重新大開水喉所致,從去年四月底廣義貨幣供應增長百分之十二點八,一直擴張至九月底的百分之十四點八可見一斑,全年則為百分之十三點八。可以預期,經濟增長基礎仍不穩固,貨幣政策會相對寬鬆。

不過,中國有一個特色,就是通脹與經濟增長如影隨形,物價漲幅有多無少,因為始終沒有擺脫由投資帶動增長的模式,過去幾十年如是,去年穩增長時亦一樣。當經濟開始加速,便會出現互相爭奪資源的現象。最明顯是對勞動力的需求,結果不斷推高工資,投資升溫亦會推高原材料價格,加上歐美日繼續大印銀紙,令熱錢流入中國的機會大增,都會帶來巨大通脹壓力,屆時便難保貨幣政策不變。

還有一點必須注意,就是樓價,雖然在政策目標中沒有這一項,對貨幣供應的影響卻十分顯著。當樓價上漲,發展商要借更多錢買地,普羅大眾要借更多錢買樓,本身就是一個創造貨幣的過程,樓價愈貴會令貨幣供應愈多。就算貨幣政策完全撇開民生問題不談,單從技術操作而言,要保持貨幣供應增長在目標水平,便不能坐視樓價上升。

至於三個目標中排在最後的防範金融風險,影響可能是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會迫使政策維持寬鬆多於收緊。中央常說要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如果是在風險積累前說這句話,應被理解為政策收緊;可是當影子銀行風險早已膨脹,地方政府融資已經債台高築,要避免牽一髮動全身的風險事故,銀根便不能太緊,更要隻眼開隻眼閉讓地方政府以新債還舊債,否則與銀行一鑊熟。

在宏觀經濟形勢未有把握穩定下來,影子銀行風險未被有效控制前,過早收緊貨幣政策,是自找麻煩。不過,正如一些中央智囊級學者所說,要達到全年通脹百分之三點五的目標非常艱巨,加上樓價總是愈遏愈升,貨幣政策在下半年逆轉的機會很高,未來要見步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