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勾多此一舉 地盡賣恐玩火

政府昨天宣布新一年度賣地計劃,由於在早一天的財政預算案中,已預告可供出售的地皮數目,以及預計可供應二萬五千多個住宅單位,因此市場焦點全落在未來推售的地皮具體包括那些,以及如何賣等操作上。發展局局長果然語出驚人,劈頭便宣布取消勾地機制,要完全取回賣地主導權,並誇下海口說新計劃內四十六幅住宅地皮將全數推售,有多無少,以此展示增加土地供應的決心。表面上很威風,只怕把自己推入牆角,玩火燒身。

勾地機制多年來確實被批評為名存實亡。不過,政府以取回供應主導權為由,取消這機制,未免多此一舉,因為自從開始主動賣地後,主導權早已回到政府手上,每季從勾地表內拿出多少地皮招標,港鐵及市建局如何配合,全是政府話事。外界反而要問,社會要求增加土地供應的聲音之大,本年度售出的住宅地數量,竟然比上一個財政年度要少,政府為何有權而不用呢?

過去經常出現零勾地或只勾出零星幾幅,不能說全屬有人玩嘢,更多是制度缺陷使然。在政府未主動賣地的年代,勾地程序繁複,成功勾出不保證買得到,隨時為他人作嫁衣,自然少人問津。在主動賣地後,地皮反正是來自勾地表,更加無必要自己出手,勾地冷清很正常。當中可以看到,政府主動賣地對勾地造成替代或擠出效應。

由此推斷,取消勾地及盡推可建一萬三千六百個單位的四十六幅住宅地,將造成新的擠出效應。首先,會大幅減慢舊樓併購重建步伐。眾所周知,併購重建涉及很多程序、很長時間,在實施辣招稅後難度更高,明知一年有幾十幅地要賣,倒不如等買地,好過搞併購。困在舊樓的業主便很難藉賣樓改善環境,舊區難以更生,變相浪費土地資源,整體供應可能因加得減。

其次,政府賣地將失去彈性,難按市況調節。在主動賣地後,勾地的性質已變成「額外」供應,如果無人問津而市場又有需求,政府可隨時拿出來賣;如市場應接不下,又可暫時留起來不賣,具有彈性。可是現在講明盡推,一幅都不能少,等於全無退路,否則便失信於民。一年要賣四十六幅住宅地,差不多每個月有四幅招標,還未計西鐵及港鐵項目,流標機會肯定比現在高。

政府或許是想藉着展示推地決心,以穩定甚至輕微推低地價,繼而引導市民產生樓價難再上升的預期。不過,市場反應不會任人擺布,反而往往會像鐘擺一樣走向極端。此外,大增土地供應的時機,愈來愈接近美國研究退市甚至加息的日子,財金官員不是常說息口上升會令樓市逆轉的風險增加嗎?現在看似決心很大,最怕無彈性、無退路,最終不是降低而是增加樓市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