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物業遏炒一場戲

政府針對樓市再出辣招,顯然是要壓抑物業投資需求,其中針對工商物業出手最重,除了一樣有雙倍印花稅之外,買來自用的不像住宅首置和換樓可獲豁免。此外,繳交印花稅時限亦與住宅睇齊,一簽臨約便要上身,遏炒味道極濃。政府的用意是甚麼,不想工商物業尤其是商舖價格再升?令工商物業租金回落,扶助小商戶?如果真是這樣,願望肯定落空,因為工商物業遏炒根本就是一場戲。

工商物業的買家面對交易成本上升,與政府多次針對住宅物業推出辣招稅,是如出一轍,都是從成本入手控制需求。因此,大可用過去多次出招後的住宅樓市表現,預測工商物業有何反應。如果歷史真的重演,工商物業交投應有一段短時間淡靜期,之後價格不跌反升,租金更不會受太大影響。

新辣招出台,市場要時間消化,交投難免受影響,由於入市以至轉讓成本上升,短炒及摸貨個案會減少,就像當年推出額外印花稅後的住宅樓市一樣。不過,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住宅投資者很快便想到用公司名義持有住宅,並把整間公司轉讓,避過辣招稅。可以預期,類似情況在工商物業更普遍,因為很多大額投資向來以公司名義進行,雙倍印花稅極其量只嚇怕小炒家。

住宅物業面對不斷加重辣招稅,樓價依然企硬照升,原因是很多業主早年以相對低的價錢買樓,加上供樓利息低,持貨力極強,除了零星需要套現之外,可靜候住宅樓價上升至完全抵銷辣招成本才賣樓。這種「實力業主」在工商舖市場為數更多,一個旺舖閒閒地幾千萬甚至過億元,買得起的絕非散兵游勇,一些商場更是由大業主持有,除非本身財困,否則根本不用急於減價求售。

還有一個不爭事實,就是政府連番調控住宅樓市,與工商物業變得興旺有很大關係,可見資金總會千方百計搵出路,很難想像商舖租金會因政府打壓投資而大幅下跌。工商物業性質是投資,租金是回報指標,並以此與其他投資作比較,就算物業價格再高,只要扣除成本後的淨回報勝過把錢放在銀行,依然會有人買來投資收租,相信要等到美國真的加息,計算投資回報的基準改變為止。

如果政府像對待住宅一樣,對工商物業施加額外印花稅及買家印花稅,結果或許不一樣。不過,去到咁盡是否恰當?住宅樓價及租金太高,市民負擔不起,會有人無屋住,是民生問題。工商物業則不同,租戶肯定算過度過,自信有錢賺才開檔;而且這是經營生意的工具,租金並非全看物業實際價值,也看租戶的生意及收入,更多是市場力量決定,如果政府管得太深,恐怕連各行各業的生財工具也要管,令市場更扭曲、營商環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