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SME:運年算準時間三路發圍

手錶對閣下而言,是計時工具、潮流玩意還是身份象徵?運年錶業董事總經理劉展灝以錶廠起家,因不甘為他人作嫁衣裳,九十年代趁瑞士鐘錶業低谷,收購了四個品牌,其後更在港開設零售店,食正個人遊措施,近年更闖入內地開店,他表示日後會同步發展製造、品牌及零售業務,實行「三條腿走路」。

八十年代香港的鐘錶業發達,當時已有十年相關經驗的劉展灝也不輸蝕,於荃灣開設廠房,起初員工只有十多人,主力做美國客戶的生意,發展過程本與大部分鐘錶廠無異,但九十年代跑到瑞士經營手錶廠,成為發展的一大轉捩點,「九十年代開始,陸續有同行將生產基地搬往內地,北上屬大潮流,但我覺得只為壓低生產成本而遷廠的意義不大,提高質量才是最重要,那自然會想到以鐘錶技術聞名於世的瑞士。」

瑞士設廠文化差異大

時至今日,內地各省市幾乎每年都提高最低工資標準,一直於內地設廠的港人都叫苦,甚至密謀轉型或遷往東南亞國家,瑞士的營商環境又是如何呢?劉展灝稱當地一個普通裝配工人的月薪達四萬港元,聽起來令人咋舌,但因年度加薪幅度小,工資對廠家的影響倒也不大,「當地的工會組織十分活躍,但他們的加薪要求合理,平衡到老闆與員工的需要,平均每年加幅只有1%左右,對廠家而言,容易控制成本,反而瑞郎持續升值,匯率對香港廠家的影響較大。而且與瑞士人合作初期,需一段長時間磨合,他們的工作態度悠閒,不肯為趕工而加班,幸好他們慢慢接受了東方人的一套。」

全購名牌力爭話事權

瑞士鐘錶一向是業界翹楚,但八、九十年代面對香港工廠的競爭,亦經歷過低潮,劉展灝因而趁機收購了四個瑞士品牌,為公司日後的發展鋪路,「全盛時期的瑞士鐘錶可謂百花齊放,擁有約三百個有名氣的品牌,但經過一輪的淘汰戰,現只淨下三十多個。九十年代初,瑞士的銀行家敲門,問我是否有興趣注資一個知名品牌珍達斐,以換取三成股權,因該品牌已傳至第三代,家族不希望賣斷生意,但我覺得要麼不做,做就要做到最好,有話事權才能改善品牌的賺錢能力,經過大半年磋商終能全資收購。」現時香港及瑞士廠房主要負責手錶裝配,位於東莞的廠房,則用作生產錶殼及其他配件。

○三年香港實行個人遊措施,大批內地旅客來港消費,帶旺零售業,劉展灝早於九九年已在港開設零售店「高時」,在沙士襲港期間慘遭滑鐵盧,「錶行除銷售自己的品牌,也引入了各大知名的鐘錶品牌,一開始生意一般,其後更慘遇沙士,家人力勸我放棄搞零售,還好我夠堅持,結果個人遊實施後,生意便蒸蒸日上,目前全港已有七間分店,內地則有十間,稱為『迎時尚』。」

港貴租難捱 轉戰內地

他稱在港的錶行有七至八成顧客都是內地人,他們特別喜愛紅色及玫瑰金色的手錶,另機械錶也很受歡迎,「其實有些香港人也很有錢,買得起中高檔手錶,但他們寧願買磚頭,內地人的消費模式則大不同,他們對前景有信心,覺得錢花了可賺回來,如賺了一百萬元,會捨得用八十萬元買貴價商品。」

香港的舖租屢創新高,劉展灝稱不可能跟風用高價搶優質地段的商舖,惟有以質量打動顧客,「一開始地產代理跟我說某旺舖租金叫價100萬元,待我考慮清楚打算租下該舖後,代理卻跟我說租金升至120萬元,及後更跳到150萬元。其實手錶的利潤空間不大,難負擔天價租。不過香港市場細,未來會繼續在內地的一線城市開店。」

酒店巧遇入行機緣

劉展灝當年中學畢業後,於酒店做了三年接待生,完全沒想過要加入鐘錶業,他笑言全因一段奇緣改變一生,「做接待生可以接觸到外國人,磨練一下英語能力,想不到認識了在新加坡做鐘錶的人士,他經常來港公幹,入住我工作的酒店,因此不時會碰面。有一次他竟然邀請我到他的公司做事,起初我還以為是客套說話,沒有放在心上,豈料他真的有誠意,想我幫忙開拓香港的業務,因此我就正式入行,主要負責做採購、銷售、產品開發及市場推廣等。」

父子同心打天下

他兩名兒子現時都在公司幫手,長子負責出口及品牌,次子則打理零售業務,三父子同心合力打天下,「以前兩名兒子在英國讀書,每年四月我會去瑞士巴塞爾參加鐘錶展,他們都會來幫忙,可能是那時候培養出他們對鐘錶的興趣,但我不會要求他們繼承父業,順其自然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