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減債太慢 英國沉淪

自○八至○九年爆發金融危機以來,英國公共部門的舉債步伐,遠高於私營企業減債幅度。我認為私營企業未能有效減債,是英國經濟在過去兩、三年表現欠佳的主因之一。在本質上,高債與經濟增長難以並存,因為家庭和企業必須從現有收入中預留一部分用於還債。有關款項不能用作消費或投資,加上銀行因迴避風險而不願再次借出還款所得收益,削弱開支,令英國實質國內生產總值過去三年的增長遠低於標準。

綜合家庭、非金融企業和政府的所有債務,非金融債務總額佔國內生產總值的百分比,已由○八年第三季的267.9%,增至一二年第三季的289.9%。英國金融業規模龐大,故需要特別關注。倫敦是金融中心,意味着大量金融機構都以其為據點,管理不同貨幣的資產負債。在○八年的投資高峰期,金融機構按最廣泛定義計算的財政規模達22.8萬億英鎊,或相等於國內生產總值(1.441萬億英鎊)的15.8倍。

債務佔GDP無大降

就上述情況,我們首要注意的是其資產負債總額從○四年第一季起急劇增長,主要由於金融機構發行的衍生工具和其他非股本證券急升,與證券化信貸暢旺息息相關。英國的財政規模由○三年第四季的7.684萬億英鎊,急升至○八年第四季的22.8萬億英鎊!

若同時計及非金融和金融業的債務,可以清楚看到對比美國的情況。英國經濟自○八至○九年以來的減債淨額甚低。債務佔國內生產總值比率在一○年第一季升至560.6%的高位後,各行業的債務總額佔國內生產總值百分比其後回落至529.4%,跌幅僅31.2個百分點。美國方面,減債主要集中於金融業,家庭和非金融企業所佔比例甚小。然而,從數量而言,英國金融業減債的貢獻偏低。

銀行依賴非存款資金

在○八至○九年金融危機爆發之前,即使整體貨幣量(即廣義定義的M4)增長明顯過高,但英倫銀行並未嚴正對待,原因是其與通脹似乎並無密切關係。除一二年十二月其他金融機構借貸的最新數字(由十一月的6,800億英鎊升至十二月的7,170億英鎊)外,英國的銀行及建築行業的貸款持續下降。鑑於英國的銀行須減債,因此貸款下降不足為奇,但令人感到意外的是,政府和央行官員似乎均認為,貸款增長可解決英國經濟所面對的困境。

英國銀行以及歐元區銀行所面對的主要問題,是其對非存款資金的依賴程度。在○九年初的泡沫高峰期,銀行來自非存款的資金高達7,600億英鎊,或佔國內生產總值的55%!隨着非存款資金來源爆破,無疑迫使銀行進行減債——減少借貸或出售附屬公司。

根據最新的數據顯示,資金源自非存款的銀行貸款仍佔一二年第三季國內生產總值的10.8%。按絕對值計算,十二月三十一日的數字為1,840億英鎊。這意味着,英國經濟仍須進一步減債,方可在毋須依賴借貸的情況重現擴張。

毫無疑問,即使美國經濟復甦仍低於標準,但其步伐遠較英國強勁。英國銀行須進行更大規模的減債。(1)應對資本化規模偏低的問題;(2)減少對非存款資金來源的依賴程度;(3)抵銷其佔國內生產總值的龐大比重,但此舉將令英國經濟、銀行以至政策官員面對更嚴峻的境況。

祈連活

祈連活(John Greenwood)為景順集團首席經濟師,亦從1998年起獲委任為香港外匯基金貨幣發行委員會的委員。祈連活最為港人熟悉的是其「聯繫匯率之父」的稱譽,這緣於1983年他以Asian Monetary Monitor編輯的身份撰寫了一篇文章,提出聯匯的好處,同年港府亦決定把港元與美元掛鈎,至今依然維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