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慎解讀數據 切忌盲目樂觀

國家統計局公布之一月份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50.4,低於市場預期和去年十二月數字,同日滙豐中國一月份PMI終值跳升至52.3,兩個數據出現背馳,而官方PMI亦「三升兩降」,當中有正面、有負面,投資者解讀表現不一的數據更宜審慎,為中國經濟復甦鼓舞之餘亦要時刻留意風向之轉變。

承接去年第四季的復甦餘勢,中國PMI亦為一三年打好開端,連續四個月處於榮枯分界線以上,雖然數據略低過預期,但市場反應大致仍算正面,主要是今年春節在二月份造成扭曲誤差,而新訂單指數和原材料庫存指數上升均顯示信心增強。滙豐中國PMI更是節節上升,一般認為滙豐數據的調研對象以中小企為主,數據較為全面和接近現實。

富經驗的投資者分析數據不會只看好的一面或壞的一面,PMI有「一升兩降」值得關注,包括購進價格指數升至57.2,顯示上游資產價格上漲或帶動通脹;而「兩降」則為新出口訂單(48.5)和小企業(46.2),與新訂單(51.6)和大型企業(51.3)的表現明顯背馳,新訂單顯著優於新出口訂單可解釋為國內需求較外部需求旺盛,大企業擴張而小企業收縮的意義顯淺,中央雖然呼籲扶持中小企及「國退民進」,但數據顯示的又是另一回事,並與滙豐PMI進一步產生矛盾。

由今年一月開始,官方PMI統計的企業增加3倍以上,從原來的820家增加到3,000家,更能反映中國經濟狀況,或可縮窄與滙豐PMI的「分歧」。然而,官方經濟數據始終惹來不少質疑,例如早前公布的外貿數據被外資大行指與其他國家進出口數據參照不符,去年地方GDP總和仍較全國多出5.76萬億元人民幣,中國在數據採集可信性仍待改善。

即使經濟數據「合格有餘」,但基礎卻不穩固,PMI僅徘徊在榮枯分界線附近,稍遇阻滯便可能再度跌落下方,切忌盲目樂觀,況且政策刺激的影響性不能持久,基建工程完結後可能無以為繼,若持續刺激可能帶來投資過熱的後遺症。

中國未來面對的挑戰依然多如牛毛,單看近日的霧霾已知經濟發展換來的代價;前述的購進價格為今年通脹敲響警鐘;近月樓市轉活成為內需泉源,但樓價太瘋狂招來民怨和社會不穩定難以漠視;內地反貪腐是好事,惟取締三公消費將令零售業短期受累。

一三年有個好開始,製造業連續四個月擴張雖屬可喜,但更應關注的是可持續性,像美國和日本無限放水救得一時卻後患無窮。今春是蛇年,經濟預料會像蛇一樣曲蜿前進,惟忌虎頭蛇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