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海跨境貸款不會走太前

被譽為前景媲美紐約曼哈頓的深圳前海,終於落實開展跨境人民幣貸款,首批共十五家本港銀行參與,陣容鼎盛,貸款規模卻只有二十億元人民幣,只能視之為起步,未來會走多遠仍未可知。由於前海被賦予金融創新、先行先試等使命,經常被說成商機無限、一片錢海。不過,從中國整個金融改革的框架來考慮,脫不了摸着石頭過河的味道,恐怕不會也不可能走得太前。

香港銀行業十分看重前海跨境貸款帶來的商機,因為只靠本地貸款需求,生意確實難有可觀增長。不妨看看,前幾年人民銀行收緊貨幣政策,內地企業以「內保外貸」的方式來港借錢大行其道,帶動港銀貸款強勁增長,一度惹來金管局嚴重關切;可是當內地政策放鬆後,內企來港撲水大為減少,貸款增長便停滯。現在有了前海這個官方認可的貸款渠道,自然是必爭之地。

不過,跨境貸款除了借錢之外,背後的更大意義是代表着,內地為開放資本帳再走前一步。所謂資本帳開放,簡單來說就是國際間的資本轉移。目前內地在四十多個資本項目中,已經或局部開放的佔不足七成,仍然未可自由轉移的,主要包括直接投資、商業信貸、房地產、股票及債券投資等。跨境貸款是開放商業信貸的第一步,屬試水溫。

如果進一步提升至人民幣國際化的層面來看待,跨境貸款是整個國際化工程的一個組成部分而已。正如本港銀行界說,是促進內地與香港人民幣資金跨境循環,即是離岸人民幣的一種回流機制。從這個角度來理解,跨境貸款的發展,要考慮的因素更加複雜,不會只看貸款需求。目前,債券、股票及貸款三條回流渠道先後打通,限制則十分嚴格,而貸款渠道也是排在最後才啟動。

很明顯,如果跨境貸款同時肩負試驗開放資本帳,以及作為境外人民幣資金回流的渠道,便要面對很多局限,不是銀行和企業想借便可以借。因為資金回流必然牽動香港的人民幣資金池規模,正如其他涉及債券和股票的回流機制一樣,規模太大怕資金池承受不了;規模太小又怕難以吸引境外企業及個人持有人民幣,尤其在升值預期減退之下,更會陷於兩難。

內地不少中央級智囊均對大搞跨境貸款有保留,一方面是境外銀行直接搶內地銀行生意,必定有阻力;另一方面,跨境貸款的利率比內地低,難免衍生套利行為,就算講明只用於前海,難保不會被暗中轉借到其他地方。這當然不是說不應以跨境貸款,作為開放資本帳的嘗試,但過程不會一帆風順,就像當年開展離岸人民幣業務及跨境貿易結算時一樣,難免時進時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