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RT MONEY:企業借殼 戰略透視

去年起不少內地房企在港借殼上市,出現炒殼潮。近日綠地集團董事長兼總裁張玉良表示,公司到港買殼的計劃已進入操作階段,最快上半年將酒店及海外業務在港借殼上市,配合南聯地產上周一正式易名為萬科置業海外(01036),不僅令市場猜測改名後會否隨即有注資動作,亦帶挈其他內房「殼股」揚升,當中尤以獲金地集團入主的星獅地產(00535),及招商局地產入主的東力實業(00978)表現較出眾,上周分別累升22.7%及33.1%。

數月成事 避稅務障礙

相對首次公開招股(IPO),企業借殼是上市的一道捷徑。楊佳錩表示,IPO要經過較複雜的上市審批程序,且有機會因市況突然逆轉而打亂上市計劃,相反借殼上市只要買賣雙方達成協議,快至幾個月已可完成交易。

「更重要是,對內地公司來說,不是有錢就可來港上市,而是要經中央批准,將本屬境內的資產移到境外。正因如此,資產轉讓時就會涉及稅務及估值等問題,尤其稅務是上市最大障礙。」

他解釋,經IPO上市,保薦人要向企業盡職審查,查閱有否漏繳稅款,但對一間在內地多個省市都有業務的公司來說,要逐一向各地稅局要求書面證明,隨時弄上一年半載亦未弄妥,變相或令上市一再延後。因此,一些有錢商家會在港物色想賣盤的公司,以借殼形式較快地取得在港上市地位,繼而擴展業務或進行融資集資等活動。

不過,借殼的缺點是,一般較IPO需較多資金成本、上市後未必如IPO般廣受大眾認識、且所有新殼主規定至少兩年才可向收購的公司注入資產。

成本達3億 貴過IPO

按卓亞就近年多宗借殼上市交易的統計,企業要買一個殼的成本大概要花逾2億至3億元。「唯一星獅地產較特別,估計殼價較低,相信與星獅被收購前資產較高有關,雙方或因而協議一個較低的殼價。但一般來說,3億元的殼價是正常,且由於受兩年注資限制,故新買家傾向選同一行業的『殼股』,享其接手後不用注資已可運行相關業務。」

楊佳錩指,相反以IPO上市,花費小的可能一、二千萬元,若用上名牌投行,亦僅花1億多元,仍較殼價低。

潛質公司多結構簡單

事實上,不少人認為有潛質被選為「殼股」的公司,一般是市值較小、結構簡單及股權集中。畢竟從買家的角度,市值小意味收購成本亦較小、架構簡單就可輕易將舊生意出售、而股權集中意味只要一個大股東同意賣盤就能成事,減省不少時間成本。

楊佳錩認同並補充指,買家還會看殼股本身是否「乾淨」,以及股東們曾否有訴訟官司。若公司零債務零訴訟「冇手尾跟」,殼的叫價亦較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