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城鎮化真面目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了「城鎮化」是未來中國經濟擴大內需的方式、增長的動力,是下一階段的經濟發展綱領。國內外對城鎮化有很多期許和解讀,有人認為是城市固定資產投資的快速增長;有人認為將培養6億中產階層;有人認為可讓農民就地轉換成市民;更有人認為將產生一個巨大住房需求,房價將只漲不跌。

這些意見不能說無可取之處,但並無把握新型城鎮化的實質與核心,誤入歧途,與中央的精神和原則完全背離。為甚麼?

着重農業人口市民化

先看看去年十二月四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公告,明確把城鎮化作為未來中國經濟擴大內需的主要方式。公告指出,「要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增加城鎮綜合承載能力,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重點放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以及農業現代化兩個基點上,而不是投資增加與房價上漲。

隨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新型城鎮化的規定是,「要圍繞提高城鎮化質量,其中包括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布局,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把生態文明理念和原則全面融入城鎮化過程」。就是在上述兩個基點上,加入城鎮化的過程性、城市規劃的科學性、城市發展的環保與智能型等內容。

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日前更就新型城鎮化的實質與核心,給出最為明確的闡述與說明。他指出,中國發展的不平衡矛盾突出,最大的是城鄉差距和區域差距,縮小這兩大差距,是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和戰略選擇,也激發巨大發展潛力,是個較長期過程。這裏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關鍵在提高城鎮化質量,並破解城市二元結構,推動現代農業發展。他清楚地闡述了新型城鎮化的實質與核心,澄清了許多人對中國城鎮化的誤解。

以「鎮」代「城」偷換概念

無論是城鎮化還是城市化,核心就是讓農民進城,享有一般市民待遇,成為真正公民(而非以前城市的二等公民)。因為,農民進城不僅能提高整個社會的經濟效率,降低經濟交易成本,而且能夠改變農民的生活方式,提供更多教育、就業、增加收入的機會,為中國現代農業創造條件,農村土地才能集約經營。

前十年以投資拉動的城市空間擴張、以房地產化帶動經濟短期繁榮的城市化模式,已走到盡頭,將成當前經濟、政治及社會各方矛盾爆發的一個焦點。這個矛盾為何還未爆發出來?在於近十年中國住房市場的價格從沒有經歷過周期性調整,中國各地(現在極少數地方除外)住房的價格仍處於上升周期中。當出現周期性調整或快速下跌,房地產市場及中國社會經濟生活的許多問題及矛盾就會水落石出。

還有,不少人對城鎮化的解讀面臨着一個嚴重誤區,即城鎮化非現代社會所指的城市化,是「鎮」而不是「城」,農民不是進入中國大中城市,而是進入家鄉附近的城鎮,即農民就地「市民化」,認為這樣可節約農民轉換成市民的成本,減少大城市的人口擴張壓力。不過,這種城鎮化既無改變農民的生活方式,也不能提供更多教育、就業及增加收入的機會,不僅無縮小區域間的經濟發展差距,反之在擴大。

縮小城鄉及區域差距

總而言之,中國新型城鎮化的實質,就是通過城鎮化來縮小城鄉間和區域間的差距,以此來挖掘中國經濟的增長潛力,保證中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並為全體民眾追求幸福美滿生活的創造條件。

而新型城鎮化的核心就是人的城鎮化,讓廣大農民有體面、有尊嚴的進入城市,並在公平競爭的市場條件下增加其收入,擴張其消費能力,讓農民真正成為市民。要實現新型城鎮化目標,政府需要一系列的重大制度改革。

易憲容

當代內地著名經濟學者,原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發展室主任,○七年辭去職位,目前在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擔任研究員工作,以敢言著稱,有「房地產平民代言人」的稱號。易氏擁有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碩士、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經濟學博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