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通脹抬頭 港人苦上加苦

美歐日央行今年將加碼印銀紙,當地財金官員拍心口說不會令通脹失控,反而樂見物價溫和上升。不過,對亞洲國家及地方來說,完全是另一回事,印銀紙造就的資金氾濫潮,將會帶來巨大通脹壓力,導致物價快速上升,民生受苦。由於香港變相受美國聯儲局的貨幣政策管轄,不但奉行零息,港元更要隨美元貶值,通脹一旦抬頭,來勢更加兇險。

為何美歐日狂印銀紙,並未帶來惡性通脹?因為當地經濟疲弱,很少人借錢投資,市場資金再多、利率再低,也變成不會在經濟體系內流轉的「死錢」。亞洲則不同,經濟表現比一眾發達國好,有相當的投資及消費需求,資金流轉速度較快。亞洲的前景被看高一線,會吸引環球央行印出來的銀紙流入,當貨幣供應增加得愈快,流轉速度便愈高,通脹將加速惡化。

另一方面,歐美的消費需求疲弱,嚴重打擊亞洲出口,迫使區內國家及地方,轉向以擴大內部需求來刺激經濟。從最新的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可見,大陸、台灣、南韓及印尼等地,製造業重現擴張都是靠本土訂單,海外新訂單繼續處於收縮狀態。由於是內部需求主導,容易出現由需求推動的通脹,當熱錢大量流入令需求更旺盛,通脹便迅速升溫。

香港相對其他亞洲國家及地方,處境更加不利,因為在聯匯制度下,要追隨美國的超低息貨幣政策,對熱錢又來者不拒,當未來有更多資金流入,借貸利率維持於超低水平,支撐資產價格長期居高不下。難怪政府收緊按揭及開徵新稅,只能令交投減少,樓價照樣創新高,租金相應上調。由於租金佔本港通脹比重超過一半,樓價遏不住,通脹必定升。

亞洲多數國家及地方,面對新一波熱錢,仍可透過貨幣升值來減低通脹壓力。可是在聯匯制度下,港元匯價要緊貼美元,美國今年大印銀紙,美元再現跌浪只是時間問題,屆時港元不但兌人民幣繼續貶值,兌其他主要貨幣也一樣,進口貨變得更貴,進口通脹不容低估。政府昨天公布的最新零售數字顯示,新鮮蔬果及超市銷貨價值增幅,高出銷貨量增幅一倍,正是通脹抬頭的寫照。

香港去年十一月的通脹率是百分之三點七,看似很低,其實是假象,是被政府紓困措施人為地拉低,但在亞洲區仍屬非常高。其他亞洲國家及地方並非實行零息,好像泰國央行指標利率約兩厘七,睇齊通脹,當地銀行一年定存息也有兩厘半,尚可彌補一點購買力。香港則不同,銀行存款幾近零息,通脹全數由市民硬啃,當更多熱錢流入,傷害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