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新型城鎮化定調後,好像有一個永遠開不完的寶藏,發改委有官員更聲稱未來10年會拉動40萬億元人民幣的投資,那是○九年4萬億元人民幣基建投資的10倍之多,內裏究竟有何含意?有多少契機?
一切都是天文數字——中國尚有一半人口未「被城鎮化」,有專家計算出未來10年住房的需求是120億平方米,這個數字從此被內地傳媒廣泛引用;以6億農村人口轉移城市,每人平均住20平方米計算,120億平方米便很易推算出來。所以,新型城鎮化很快便解讀為房地產和建材業之救星,相關概念股和內地股市即時亢奮起來。
不過,城鎮化不是一直在進行的嗎?改革開放之初,城市人口不到兩成;前年是里程碑,城市人口終超越農村人口,但有部分是沒有戶籍的農民工。那麼,「新型」的有何不同?據規劃有6大指導原則,但都是官樣文字,未見有實質配套措施。「新型」或只是「新瓶」,裝的還是舊酒。
有評論形容新型城鎮化是超大型地產項目,中央當然立即說「不」。但城鎮化不免以住房為先,問題又來了,以前地方政府對農民土地可強行廉價徵收,現在農民亦識維權;即使拆遷成功,現時樓價連城裏人也買不起,農村人又怎能負擔?
邢理強覺得,過去工業發展迅速兼城鄉收入差距懸殊,城鎮化是自自然然,但近年不少農民工因種種原因而告「回流」。城鎮化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但要重質不重量,並非改個戶口就了事。
邢理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