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亞洲有發明無合作

過去兩個星期,科技界出現了一單港人較少留意的重要消息,由內地自主組建的衞星導航系統「北斗」,剛於一二年尾正式向亞洲地區開展服務,成為隨美國的GPS、俄羅斯GLONASS及歐洲的伽利略(Galileo)後,世上第四套全球衞星導航系統。

對於這件事,內地媒體當然會加上所謂技術自主甚至是「超歐趕美」的光環,關心科技發展的高智仁,亦非常肯定內地取得的成就,但同時輕嘆亞洲國家未能如歐洲一樣,以各擅其長的態度,共同開展實際的科技合作!

隨着技術發展,衞星導航幾乎代替傳統的指南針,不管是消閒旅遊、日常運輸、救災及軍事應用,衞星導航均扮演重要角色。

科技開發各自為政

不過,在「北斗」成為首套由亞洲國家自行開發的衞星導航系統之際,服務會否廣為亞洲國家使用卻成疑問。部分亞洲國家情願將資源用於功能受限的區域性衞星導航技術,亦不考慮引入或參與由內地開發的「北斗」系統。

高智仁明白,這情況與亞洲複雜的政治環境有關,亦正好反映,亞洲科技發展遲遲未能追上歐洲的原因。由電訊、互聯網以至航天技術,亞洲地區的綜合能力其實絕不下於歐美,就以國際電訊聯盟ITU,以新世代網絡(NGN)技術推展為例,竟有多達80%技術標準是來自中、日、韓三地專家,與歐美所謂仍然掌握通訊核心技術的情況明顯背道而馳。

因應美國在航天技術上的優勢,歐洲早在六十年代開始,齊心開展跨國技術合作,成功促成歐洲今日能在航天工業與美國爭一日長短。亞洲各國今日大力拓展新科技,政府之間仍出於政治考慮,將本來唾手可得的科技合作機遇,淪為紙上談兵,對亞洲科技與經濟長遠發展有害無益!

高智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