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三年第一個交易日,港股氣勢如虹,一舉上升六百多點。此外,亞洲以至歐美股市亦普遍做好。環球大升市的第一個理由,當然是美國終於避過財政懸崖,經濟衰退的憂慮大減,令投資者雀躍萬分。不過,財政懸崖的短期風險消退,極其量只是近因,而更為根本的原因是資金氾濫之際,錢多卻無嘢可買的現象愈來愈明顯,結果是焗人去炒股。
市場上錢太多並非甚麼新鮮事,離不開環球央行不斷印銀紙,好像香港金管局過去兩個多月,便先後接盤累積沽出過千億港元。不過,以往就算熱錢很多,也不必然進入股市,去年大部分時間便是流向債市。雖然暫時看似沒有甚麼殺傷力巨大的風險事件,卻不代表有錢的都要炒股,孳息再低亦一樣有人肯買債,可是為求穩陣的保守投資選擇也愈來愈少,便變相助股市一把。
債券及股票向來是兩大重要資產,關係此消彼長。當避險情緒降溫,自然會吸引資金由債轉股,但高投資級別的債券供應減少,影響更直接。據統計,全球主要經濟體今年發行的主權債券,將減少二千二百億美元,同時美歐央行透過量寬買債的規模則增加,以聯儲局為例,今年將增購五千四百億美元國債。歐洲永久救市基金開始運作,也會減少主權國及金融業向市場發債融資的需求。此外,還未計算日本央行隨時會宣布加碼購買資產,一旦啟動,將會把更多國債收歸「國有」。屆時,長線基金及投資者如不願意倒貼利息,便只好離開債市。
另一方面,環球央行對通脹的容忍明顯放鬆。美國已率先把百分之二的通脹目標放埋一邊;今年中換帥的英國央行,候任行長已事先張揚不執着於通脹目標。日本央行極有可能在即將舉行的議息會議上,破天荒訂立百分之二的通脹目標。短期而言,通脹對企業的名義收入是利好的,無形中由央行出手托股市,至於長遠蠶食民眾購買力則是後話。
商品理論上也是資金氾濫下的投資選擇,可是很多商品買賣渠道狹窄,並非一般人能夠涉足,較大路的例如石油,則面臨市場結構改變。隨着美國從頁岩大量開採石油,正改變傳統供求關係。這不是說油價會大跌,但未必符合追求短期爆升的熱錢胃口。
放眼將來肯定不是無驚無險,只是投資者習慣短視。事實上,不久將來便有幾件隨時玩出火的大事,美國要為發債提限展開談判,意大利和德國將舉行大選,日本加碼放水仍是口惠而已,均是潛在的黑天鵝事件。市場情緒從來都是在好與壞之間各走極端,現在當然無人喜歡掃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