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推三千單位 無助樓市解困

聖誕假期前夕,發展局忽然公布土地供應最新情況,明年第一季將透過招標方式出售六幅住宅地,合共提供三千個住宅單位,是自從去年第二季以來最多單位供應的季度,按季增幅高達七成。其中包括較貴重的地皮,也有適用於「港人港地」政策的限量地,滿足普羅市民對置業的普遍期望。

從好的方面看,這顯示港府有意維持足夠新單位供應的決心,務求扭轉住宅單位供不應求的嚴重情況,將樓市納入長期穩定發展的正軌,但從另一方面看,也難免令人感到港府趁財政年度最後一季跑數,盡力湊夠每年供應二萬個住宅單位的目標。

不妨看看這二萬個單位如何分布,八千一百個單位是透過土地出售計劃而得,另有約七千個來自兩鐵上蓋項目招標,即合共一萬五千一百個單位,其餘約五千個單位分別來自市區重建項目、修訂地契的換地項目及私人重建項目。

按照發展局年初提供的現年度土地供應預測,上述最後三種類別土地供應的住宅單位,估計約五千八百個,如果預測全部兌現,二萬個單位供應自然可望達標,但也只是僅僅夠數,否則即時出現較大落差,如果因此再度激化樓市炒風,負責官員肯定難辭其咎。

值得留意的是,按照發展局最初估計,現年度原先應推出提供約三萬個單位的土地,比平均每年約二萬個的目標高出甚多。當局本意應是希望供求盡快達致平衡,因此估計時「估大」了,現在即使可達到二萬個單位的目標,也比原來預測相差約一萬個單位,誤差相當明顯,若非當局在預測上過分樂觀,就是在執行上出現始料不及的困難。到底問題出在甚麼地方,相信只有當局最清楚。

港府現時每季公布土地新增供應情況,增加市場透明度,做法固然值得肯定,但重點是應該持之以恒,供應量切忌忽多忽少。

目前要面對的問題是,港府每年定出住宅單位供應的全年目標,但實際運作時卻經常走樣,例如鐵路上蓋項目招標,已經不止一次出現流標,令住宅供應預測變得飄忽不定,若不認真處理流標事宜並設法改善,問題將會一直發生下去。

坦白說,無論是勾地、招標、公開拍賣,每一種土地供應的方式,成事與否都必須有發展商配合,否則孤掌難鳴。不妨看看今次推出的土地,其中有五幅土地的滾存期最長竟然達五年。

這五年間本港樓市既經歷過淡靜期,也經歷過熾熱期,但有關土地仍可原封不動,當中必定有問題,當局有需要研究對策,減少珍貴的土地資源竟然坐「冷板凳」的怪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