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集資復活 要過三大難關

根據一家國際會計師行統計,今年全球新股集資(IPO)活動疲弱,集資額至今只得一千一百八十五億美元,較對上一年減少三成。不過,港股的新股集資表現,比整體水平更為遜色,不但把連續坐了三年的全球新股集資王座拱手讓人,一下子淪落到第五位,集資額更僅及市場在年初估計的三分之一,市場佔有率大跌,絕對可稱之為「雙失」。

港股的新股集資額只有百多億美元,較去年全年大跌近七成,在今年僅餘的兩個星期,就算仍有零星新股上市,已肯定無法改變大局。新股集資萎縮當然並非香港獨有,表現卻比其他市場差,不能把責任全部歸咎環球經濟差,背後還有一些結構性問題不容忽視,需要克服幾個大難關,香港的新股市場才有望復活。

首先,缺乏巨無霸新股。環顧那些躋身前列的市場,全部是靠大型企業上市撐場。美國今年能夠重奪一哥寶座,是因為有facebook及一些大型網企。日本首次打進三甲,有賴破產重組的日本航空重新上市。今年異軍突起的馬來西亞,因為有幾家大型政府企業私有化,差點贏了香港。至於港股,如果不是人保這隻集資王趕及年尾掛牌,肯定輸得更樣衰。可見是否有巨企招股,是新股集資表現的決勝關鍵。

其次,長線退休基金熱情大減。每逢新股上市,通常會安排九成或以上的股份,提供予策略投資者及大型基金認購,可見基金是新股的財源。不過,環球大型退休基金近年普遍有一個現象,就是多買債券少買股票,資產組合中的股票比例愈來愈低,原因是超低息環境沒完沒了,以及股市極為波動,只好買更多債券來配對未來的償付需求。

第三,散戶戒心比以往大。一隻新股要叫好又叫座,當然要看企業的實力和前景,但包裝和宣傳也很重要。不過,並非每隻新股的故事都經得起時間考驗,原因可能是定價太進取,以致上市後已沒剩下多少水位,又或業務和帳目很短時間便走樣,還有就是生不逢時遇上經濟逆轉,結果令小股東損手。如果情況普遍,股民便會對新股避之則吉。

當然,市場情緒總有轉好的一天,長線基金及散戶也不會永遠悲觀,但缺乏巨無霸新股則肯定是香港的致命傷。內地大型國企要上市的都差不多上了,未來相信要靠地方國企及民企撐場,雖然集資額有限,數目卻絕對不少,理應可「密食當三番」。可是這些企業的背景和質素難免參差,一個不留神便會引爆市場風暴,審批把關必須嚴格,既然要以質為先、量為次,新股集資恐怕很難再稱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