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十二月四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公告裏,明確把「城鎮化」作為未來中國經濟擴大內需的主要方式。公告指出,「要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增加城鎮綜合承載能力,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場化」。
城鎮化已被新一屆政府作為未來中國經濟的新增長點,以及最大潛在內需之源。關於城鎮化的討論與訊息蜂擁而來,但多數重點都放在城鎮化增加固定資產投資,農民進入城市住房需求增長,城市化將培養6億中產階層的消費上。這種對城鎮化的理解,與最近中央所強調的含義有較大偏離。
近十年,為了GDP的增長,政府對城市投入大量資源,一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造城運動興起,結果是城市規模擴大了,房價上升了,GDP增長了,農民卻無法進城。如果農民不進城,叫甚麼城鎮化?這是「偽城鎮化」。
因為城鎮化的核心就是讓農民進城,是指農村居民向城市生活方式的轉化過程,反映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空間擴張,景觀、社會及生活方式等於城市環境的形成。
在這過程中,城市數量的增加和規模的擴大,導致人口在一定時期內向城鎮聚集,同時把城市的生活方式向周邊擴散,並在區域產業結構不斷演進下,形成新的城市空間與地理環境等。
前十年的城鎮化是讓城鎮化率上升到51.3%,但實際的城鎮化率只得35%,2億多農民進入城市打工,但並沒有真正住下來,更沒有融入城市經濟生活中,既無法分享社會增長成果,也沒有改變其生活方式。他們面對教育與就業機會少、收入水平低,消費能力自然很弱。當前農民的收入水平不及城市居民的四分之一,農民消費也就無從增長,這就是偽城鎮化的結果。
在這次中央政治局會議的文件中,有一個特別有新意的提法,就是要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該文件提出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是目前所需要的城鎮化內涵,也是中國未來城鎮化的正確發展方向。
農民進入城市,不僅需要提供大量的基本居住條件或住房,而且會完全改變農民的生活方式、消費方式與收入水平,真正改變中國現代化的進程,城市就能夠得到擴張與發展,將成為未來中國經濟巨大消費的新增長點。
不過,政府要讓農民真正進城,就得創造條件幫助他們進城後的衣食住行,為他們提供一個公平的教育與就業機會。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如果住房市場的性質不改變,不能由投機投資主導的市場轉型為消費主導市場的話,那麼農民想進城根本就是不可能。如果住房市場的價格不向下調整,農村人口市民化就可能只成為空話。
其次,要讓農民進城,就得對現行的土地制度和戶口制度進行重大改革。農民對土地有交易轉讓權,不僅有了進城的第一桶金,也為土地集約化經營創造條件。同時,戶口制度的重大改革,保證農民進城自由遷移,就能自由進入適應其生存的城市。
若果戶口制度不進行重大改革,進入城市後在教育與就業機會上的不平等,或會把農民驅趕到城市邊緣,逼他們重回農村。當然,農民進城,政府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
中國所要的城鎮化就是讓農民真正進城,讓農村人口的市民化,而不是鋼筋水泥空盒快速擴張,以及房價快速飆升的城鎮化。這才是當前中國城鎮化的核心。新一任政府顯然已把握到這個核心思想,現在要看通過甚麼方式來展開計劃了。
易憲容
當代內地著名經濟學者,原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發展室主任,○七年辭去職位,目前在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擔任研究員工作,以敢言著稱,有「房地產平民代言人」的稱號。易氏擁有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碩士、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經濟學博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