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蛋瘦肉粥、艇仔粥、及第粥...... 相信總有一款粥啱你口味。粥可算得上是平民美食,在高通脹的時代下,也只不過約廿元一碗,但你又有沒有想到,一碗賣相毫不起眼的粥,會成就出一間每年營業額約二億元的連鎖粥品店? 成立二十年的海皇粥店,更開始進軍華南地區,執行董事蕭楚基揚言計劃最快五年後於港交所(00388)上市。
九十年代初,食肆的衞生情況欠佳,粥店尤甚,蕭楚基憶述:「那年代粥店都開在街市,甚至不在店舖裏,而是在天井擺檔,做廚的師傅只穿睡衣褲,看起來還要是污漬斑斑,而且通常都口叼一支煙,邊吸煙邊工作。我更曾見過有師傅搓麵粉弄油炸鬼時,口中香煙的煙灰特長,幾乎要掉到麵粉裏,相信食客無一不捏一把汗,心感不安。」
蕭楚基自小就喜歡吃粥,與本身賣粥的友人一拍即合,成立一間引入現代化管理的粥店,「九二年於紅磡馬頭圍道開第一間店,員工全都要穿制服,女的要塗口紅,說得上是開了先河。」翌年於觀塘開分店,再一次打破傳統,引入粥泵及輸送系統,「傳統的做法是由廚房將盛滿熱粥的粥塔,以人手搬到水吧中,才能賣給顧客。不過,粥塔太重,搬出來的時候造成不便。我想了很久,如何能減省這個工序,最終構思出粥泵,只要鋪設好喉管,剛煮好的粥便能源源不絕從廚房傳送到水吧。」
他續指,管理員工也是一大難題,「油炸鬼要做得香脆,很考師傅的手藝,不過舊日的師傅都非常有『性格』,經常會借糧賭錢,不順他們意思的話,就會被諸多刁難,例如好生意時卻刻意放慢手腳。為了解決此問題,我制定了一套煮食系統,即是其他員工照着分量做,也可做出同樣味道,這樣就不怕被個別員工影響服務。」
近幾年,他用上管理中的「五常法」(常組織、常整頓、常清潔、常規範及常自律),更邀請專家培訓員工,「以往遇上的問題是早、晚班員工交更後,找不着所需的煮食工具,不好好處理或會令他們心存芥蒂。五常法教曉他們把各項工具的存放之處貼上小標籤,形象化地解釋這就是該工具的『家』,員工用完後不能胡亂擺放,應該將它帶回『家』。自此以後,員工間的糾紛也大大減少。」
○三年沙士突襲一役,全城搶購口罩,蕭楚基笑言他早於○○年已購入大批口罩,供員工使用,「我到加拿大參觀食品廠時,觀察到他們的員工皆佩戴手套、口罩及髮網,感覺更加衞生,便將這一套帶回香港。」他續稱,「最難是說服員工戴口罩,最終我找來醫生解釋,經常在廚房吸入油煙對身體有害,呼吸道容易出現問題,才能令他們接受戴口罩! 推行初期,有行家笑我們似診所,但後來沙士之役令香港人明白到衞生的重要,對我們的出品更有信心。」
海皇粥店在香港經營,正面對舖租急升及食材價格上漲等多重壓力,但蕭楚基指最困難的是招聘員工,「面對租金問題,大可以找一些舖租較低的地區開分店,如大埔、荃灣等,不管到哪裏都會有粥的捧場客,食材價格的升幅,則可讓顧客輕微分擔一下。不過,自從最低工資實施後,看更、銷售員等較舒適的工種,搶去飲食業大量人手,我們在招聘上出現困難,如荃灣新店,開業逾月仍未請夠人,需要從其他分店調配人手。」
請人難加上分店數目在香港接近飽和,蕭楚基調整策略,轉到華南地區大展拳腳,以東莞為首站,「香港品牌在內地是信心保證,我們又着重品質管理及員工培訓,因此大有發展空間,暫時我們於東莞只開了一間分店,還在交學費階段,但目標是於東莞約三十個鎮中,每個鎮開兩間分店,五年內開夠六十間。」
此外,他亦嘗試在港開拓多元化業務,將沙田的分店轉型為茶餐廳,但強調在內地擴充粥店才是發展重點。「現時我們的營業額約為每年二億元,於內地站穩陣腳、提升整體營業額後,就會考慮更進一步,在港上市集資,希望能在五年後完成。」
蕭楚基為潮州人,笑言「ga ki nang」(潮州話自己人的意思)無論在炎夏或寒冬都喜歡食粥,自己也是由細食到大,「潮州粥最大特色是米粒較成型,口感近乎是稀飯,配咸菜、橄欖來吃,廣東粥則較綿滑,兩者我都愛吃。」
經營粥店多時,蕭楚基說得上是粥專家,他覺得怎樣才是一碗靚粥呢?
他稱,「最緊要是夠火候,最好煲上四至五個小時,而且食粥要趁熱食,因為粥是有生命的,待上一段時間後,粥的口感會變差,行內術語稱之為『漿渣分離』。」
營商廿載,他深信「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的道理,擔任多項公職,亦致力推動社企的發展,推廣民政事務總署「伙伴倡自強」社區協作計劃,促進更多社企的成立,使弱勢社群能夠自力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