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投資基金並非新鮮事物,在美國的發展歷史已接近半個世紀,市場可謂相當成熟。歐美國家的創投業,固然有不少大名鼎鼎的基金公司,由創投業一手培育成才的企業,在歐美市場亦俯拾皆是,較為人熟知的包括谷歌和臉書。這些近幾年急速冒起的科網企業,不僅用家數目異常龐大,其提供的服務及營運模式,亦對傳統經濟產生巨大影響。
中國雖然已進身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系,在製造業方面仍可稱霸一方,短期內料無其他新興市場可取代中國的「世界工廠」地位,可是在創投市場的發展依然非常稚嫩,可供拓展的空間甚為巨大。一方面由於內地中產階層持續膨脹,消費能力有增無減,加上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互聯網市場,用戶人數高達五億,諸如網絡社交、消費、訊息交流等需求不斷擴大,為孕育新一代科網市場巨擘提供絕佳土壤。
有創投基金估計,未來十年全球最頂尖的十家或二十家互聯網公司,將最少有一半來自中國,甚至有專家揚言,中國未來有條件超越美國,成為全球創投中心,相信並非信口開河的預測。事實上,不少歐美國家的創投基金早已磨拳擦掌,大舉進軍內地市場,揭開二十一世紀創投基金來華淘金的大時代序幕。
中國近年不少科網股的後起之秀,在羽翼漸豐之後,紛紛跑到美國掛牌上市,視此為躋身科網殿堂的終極目標。但一場金融海嘯,不僅動搖美國金融市場的信心和體系,來自四方八面要求收緊監管和加強披露的呼聲更此起彼落,矛頭直指來自內地的科網企業,令不少中資背景的科網企業萌生懼意。以去年為例,赴美上市的中資科網企業僅十二家,今年更劇減至只有兩家。創投基金蜂擁來華,與中資科網股不敢西進上市的情況,形成強烈對比。
香港目前已經是亞洲最大的創投中心,管理區內約三分之一的有關資金規模。香港向來善於在夾縫中爭取發展的空間,輕工業如是、物流業如是、金融業也如是,若看準創投基金大舉進軍中國市場的契機,善加利用,大有機會將香港的金融市場規模和面貌,推至更高的層階。
業界精英固然要全力以赴,港府作為監管者及與內地溝通的重要橋樑,亦需高瞻遠矚,掌握大勢所趨,充分發揮本身在市場機制靈活、法律制度完善、資金進出自由、金融精英雲集的優越條件,將所有現在及可預見的發展障礙除去,令全球創投基金視在港設立據點為不二之選。若抱着等運到的心態面對,恐怕一錯再錯,失卻捕捉中國創投業騰飛的巨大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