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35工時」累死法國?

法國國勢日衰,勞工生產力尤其是製造業,愈益被德國拋離,佔全球貿易比重由九○年的6.3%縮至去年3.3%,反對黨、企業及經濟學家紛紛把責任歸咎於在當地視為神性不可侵犯的「每周工作35小時」(35-hour week)法例,增加了勞工成本和損害競爭力。

未紓緩失業 檢討遇阻

雖然奢侈品商如LVMH及PPR未大受每周工作35小時法例的影響,但依靠本土經濟的中小企業卻叫苦連天,就連一些大型製造商,如標致汽車亦受高昂勞工成本而陷入困境,股價最近跌至二十七年低位。

法國於○○年推行「每周工作35小時」,打工仔若每周工作逾35小時,可獲補水,以鼓勵企業增聘來紓緩失業。惟批評者指法例未見增加職位,主因是企業相應增加員工每小時的生產配額或工作量,又指勞工法例令企業難以在不景氣期間解僱員工,才是職位增長停滯不前的主因。

然而,法國勞工市場改革阻力甚大。總理艾羅本月初稱檢討每周工作35小時法例並非忌諱,並指法例對小企業造成困難,惟言論遭官員批評,並可能違反執政社會黨競選承諾,迫使他收回言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