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基金好賺 無產階層墊底

金管局拉大隊到立法會公布外匯基金今年第三季投資表現,扭轉第二季「滿江紅」的慘況,有超過四百億元投資收益。這筆規模達二萬六千億元的龐大資產,理論上屬於每個香港人,大家要額手稱慶嗎?其實,金管局要多謝歐美在季內大印銀紙救市,造成熱錢流竄,外匯基金才能蝕變賺;印銀紙的禍害卻要由無數小市民承擔,一將功成萬骨枯,怎笑得出!

外匯基金在第三季,各投資類別包括債券、本港股票、其他股票、外匯及其他投資,全部有正收益,與第二季只得債券有正回報,形成強烈對比。這巨大變化,與歐央行表態無限量買歐豬國債,以及美國聯儲局放風推第三輪量化寬鬆,時間上一致,稱得上是因QE3而發財。

由於歐美央行決定放水,市場氣氛在七、八月開始改善,避險情緒降溫,熱錢再度活躍,有一部分流入香港,令港股九月份升勢凌厲,環球股市的情況亦大同小異,結果是外匯基金中的港股及其他股票投資均獲得可觀回報,扭轉第二季因歐債危機惡化及美國經濟疲弱造成的損害。此外,歐美央行買債令債價有支持,歐元也得以靠穩,外匯基金的債匯跟着報捷。難怪金管局對歐美印銀紙及熱錢流竄,總是一副包容態度,如果沒有他們,哪有今天的成績。

事實上,外匯基金中的「新類別或其他投資」,玩法更似與熱錢同流,更加如魚得水。此話何解?截至九月底,這個類別的規模約一千三百億元,較去年底增加五百多億元,投資於新興市場債券及股票、房地產、私募基金等,這些亦是熱錢的最愛。各路資金夾手夾腳把新興市場資產、環球房地產價格炒起,外匯基金自然得益,卻苦了「無產」的小市民。

由於政治敏感,外匯基金當然不會投資於香港房地產,不敢在香港買樓收租賺價,只好把目標轉到其他市場;同樣道理,不同地區的主權或官方基金,亦要到其他地方搵食。換言之,你搶貴別人的樓價,別人也來搶貴你的樓價。從投資角度看,各有各做本來無不可,但人同此心的結果便變成累人終累己,各地民眾要齊齊承受高樓價、貴租及通脹之苦。

外匯基金受惠熱錢湧入撐起股市;外匯基金擁抱新興市場及房地產,海外基金也以相同理由擁抱香港的資產;外匯基金受惠人民幣升值,人民幣更強則加劇香港的輸入型通脹。手中沒有實質資產的小市民,肯定會問外匯基金賺大錢與我何干?因為樓價高、租金貴、通脹勁才是他們要面對的現實。當外匯基金賺錢,累計盈餘節節上升時,拿一部分幫助市民紓困,道理上是絕對說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