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 Views:自由經濟 蒙上陰影

早前政府推出了加強版特別印花稅,重點是將要繳交特別印花稅的轉賣期延長,由原來的兩年增至三年。此外,又對非香港居民徵收百分之十五的買家印花稅。由於這次的措施來得突然,所以更惹來關注。

一般而言,市民對這項措施大致上是歡迎的,因樓價上升已招來社會上很大的怨氣,尤其是非香港人買樓,更被認定是刺激樓價上升的原因之一,所以對非香港人買樓加入特別費用,市民是支持的。

然而,得到市民支持的政策不代表沒有問題,因為支持這個政策的是社會因素,而非這個政策可解決問題。

隨時介入添政策風險

樓價高企有很多原因,深層因素則與供求失衡有關。樓房主要功能是居住和投資兩方面,當樓市因通脹預期而有投資需求,以及因人口增長而有居住需求,兩股需求力量不能滿足時,樓價自然上升,這是普通的供不應求現象。

在自由經濟體系內,當物品因供不應求而價格上升時,市場的供應自會增加,價格就會因應市場變化而調節。可是香港的樓市供應卻不可隨市況增加,因為土地供應在前幾年出現短缺,結果導致新住宅供應不足,在滿足本地人居住需求時已力有不逮,加上剛性的投資需求,樓價飛升自有其原因。

對政府來說,假如抱着自由經濟的信條,任由樓價上升,社會上的反響可以很負面,也不利整個社會發展。所以在自由經濟下,當出現市場失效的情況時,政府也要作出承擔。

從這角度看,儘管政府的政策跟自由經濟有所違背,但也不能說政府背棄了自由經濟,只是有需要向外間解釋其對自由經濟的立場,因市場不知道政府會在甚麼時候作出介入,這個不確定性就是一種政策風險。

從基本的供求關係來分析,要價格平穩而供應不能增加,政府只能控制需求,所以徵收特別印花稅,就是以稅收的形式來壓抑,特別是投資需求和非本地人的買樓需求。

變相承認供應暫難增

從另一個角度看,壓抑需求等於告訴市場,政府在供應方面短時間內是無能為力,假如供應是可以處理,就不需從打壓需求入手。所以政府已清晰告訴市場,住宅供應短缺的困難,並非可以立竿見影地得到解決。

對筆者來說,這個政策帶來一個更重要的訊息,就是政府對樓市的態度。從「港人港地」到加強特別印花稅,可見政府對樓市是小心翼翼的,即對樓價的變化很小心和在意,並不希望樓價急速上升,尤其是樓價對市民的影響。在需求方面,政府對居住需求很在意,對投資需求卻不然,若未來樓市的投資需求仍然暢旺,政府或再出招對付投資需求。

蘇偉文

恒生管理學院商學院院長兼金融學教授,主要研究興趣為國際金融、金融市場及公司管治,在國際著名財務會議及期刊已發表多篇論文,並著有多本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