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穩中存憂 通脹魔魘未除

國家統計局公布十月份經濟數據,其中最令人驚異的是通脹率持續回落,期內消費者價格指數按年只升百分之一點七,不僅低於九月份的百分之一點九,也比市場估計的百分之一點九為弱,創三十三個月以來新低。今年首十個月通脹率為百分之二點七,如無特別意外,全年通脹率應可符合百分之三的目標。

內地通脹率由今年一月份的百分之四點五起步,處於偏高水平,要將通脹率控制在官方訂下的目標,本來有一定難度,但隨着食品價格受到有效控制,消費價格指數由三月份開始,基本上呈現逐月回落趨勢,即使八月份稍見回升,總體仍未偏離下降軌道。

從好的方面看,通脹壓力回落,有利央行在貨幣政策上有更多彈性,例如可透過調低存款準備金率及減息等,為經濟發展注入更多動力,面對全球經濟前景轉差,歐美國家的債務危機懸而未決,經濟及金融危機隨時一觸即發,具備政策調整空間以備不時之需,始終是一項優勢。

要留意的是,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近日表明,最近兩個月公布的經濟數據,反映內地經濟有回暖迹象,經濟「緩中趨穩」,並且朝着好的方向發展,人行預示明年會繼續執行現時的貨幣政策,換言之,人行未必跟隨歐美央行的做法,齊齊透過量化寬鬆催谷經濟亢奮上揚。

事實上,人行由下半年開始,對於調整雙率(指存款準備金率及利率)的態度轉趨審慎,反而更多採用逆回購的市場操作,向金融體系注入流動資金,反映內地經濟各個環節的發展步伐並不平均,凹凸不平,即使央行有政策空間,亦不代表可以揮灑自如。

從另一方面看,已經處於低位的通脹率不可能繼續下沉,要保持在低位橫行的走勢亦非易事,如果經濟專家的預測不至太脫離現實,十月份通脹率可能標誌這一輪通脹周期見底,未來走勢將掉頭回升,回升速度快慢則言人人殊,變相增加央行推行貨幣政策的難度。除了考慮內地本身的經濟因素,也不能忽略外圍形勢,歐美央行九月份相繼推出新一輪量化寬鬆措施,對個別新興市場資產價格已構成一定程度的騷擾。

內地實施嚴格的資本帳管制,熱錢要衝擊內地市場,理論上比進入其他新興市場困難,對內地尚未成熟的經濟體系而言,備受歐美市場人士批評的資金管制措施,反成為內地防禦熱錢來犯的天然屏障,不過在海量的熱錢傾注下,這道屏障是否滴水不入,頗成疑問,內地財金官員絕不可輕視熱錢對刺激通脹的潛在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