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造船恐捱多3年

中國最大造船企業之一的中國船舶工業集團預計,造船業仍要再過三年「寒冬」,但希望中國海軍裝備及遠洋漁船需求能及時上升,補充手頭訂單。有分析指,難以預計「寒冬」會否達三年之久,但在中國出口放緩下,造船及航運股不宜沾手。

寄望遠洋漁船訂單

中船集團董事長胡問鳴表示,集團目前手頭訂單則尚可支持一至兩年的營運,但他期望,中國海軍由近岸防禦轉向近海防禦,加上最近在南海宣示主權,未來將增加對海軍裝備及行政執法船的需求,若相關訂單能在一至兩年內逐步落實,將可彌補民用船舶訂單的不足;而中國漁船遠洋化的趨勢,亦將增加遠洋漁船的需求。

他又指,儘管目前航運業運能仍過剩,但節能船舶的替代趨勢將不可逆轉,故集團亦有在此方面投放資源,冀能分一杯羹。

事實上,中國首九個月船舶業新承接訂單按年下降42.8%,單計九月,行業僅承接訂單94萬載重噸,為○九年六月以來最低。

造船業與航運業息息相關,而反映航運費用的波羅的海乾貨指數(BDI)早前則連跌十一日,反映航運業再陷低。

其實,BDI之前一度反彈,從九月的611點低位回升,更於十月創下1,109點的高位,惟連跌十一日後,已再跌回1,000點以下,最新收報916點。

富瑞早前的報告亦認為,市場需一至兩年時間吸收航運業過剩的運能,期間運費將繼續回落。該行更指,中國航運股第三季業績普遍令人失望,質疑他們過去兩個月股價「升過龍」。

運費受壓 出口放緩

中信証券國際執董林一鳴則指,雖然目前仍難以預料航運及造船業是否仍要過幾年「寒冬」,但現時確看不到歐美經濟有任何起色;他表示,歐洲經濟明年或出現負增長,美國又面對「財政懸崖」,將繼續令中國出口受壓,故相關股份即使股價表現落後仍「博唔過」。

瑞銀日前亦就航運業發表報告,指中國煤炭價格並無跟隨BDI反彈,故預期明年運費將繼續受壓。但該行認為,中海發展(01138)今年大幅跑輸國指,加上BDI或在今季反彈,故雖料其今季續虧損,但仍上調其目標價12%至4.6元,維持「中性」評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