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增長放首位 貿易戰打唔過

內地爆發反日浪潮,股市首當其衝,「日系股」全線受創,投資者擔心的不只是商店被破壞、日資工廠停工,而是在民眾高呼抵制日貨的氛圍下,中日有可能爆發貿易戰,恐怕對經濟帶來嚴重後果。開戰的可能性似遠還近,國家商務部一名研究員已公開提出對日本實施經濟制裁的可行策略。不過,以當前內地的經濟形勢,打貿易戰是否好選擇,要認清利弊。

如果只看貿易數字,中國的確佔有優勢。根據內地海關總署統計,今年一至八月,中國對日本出口額為九百八十六億美元,從日本進口額則為一千二百億美元,顯示中國對日本存在貿易逆差。此外,日本只是中國的第三大貿易夥伴,中國則是日本的第一大貿易夥伴及出口地,在貿易層面上,日本比中國更依賴對方,正是不少意見認為不妨打場貿易戰的原因。

現實當然不是表面所看到的那麼簡單,細看中日之間的進出口貨品種類,實力對比並非一面倒。中國輸往日本的主要以消費品為主,並以廉價產品佔多,容易被其他地區生產的貨品替代。相反,中國從日本進口的貨品中,除了消費品之外,更多是內地工廠生產所需的主要設備和零部件,例如汽車的關鍵配件,電子產品的核心零件,部分更是沒有替代品。

不難想像,如果真的爆發貿易戰,互相實施制裁。中國的出口企業,尤其是低技術的勞動密集製造業,將會雪上加霜。至於從事高技術加工及裝組的企業,亦可能因為停止或減少從日本進口零部件,而被迫停產,這些中國製產品的出口亦受影響。類似情況在去年三月日本大地震及核洩漏事故後也曾出現過,當時很多日本工廠無法運作,重要零部件的供應鏈斷裂,導致內地及東南亞很多工廠停產。

因此,亦有意見認為只要小心選擇目標,例如只針對日本的消費品來打,便不會自殘,可是打仗真的可以這樣嗎?日本明知中國製造業的弱點,怎會不作出針對性報復,叫停重要零部件出口,實行玉石俱焚。日本對中國是淨出口,出口下跌經濟必定下沉。雖然中國對日本是淨進口,進口減少好像無傷大雅,但是把經過裝組後再出口往其他市場的貨品計算在內,情況便很不同,經濟一樣受傷。

日本經濟已迷失二十多年,不論有沒有貿易戰,都會逐步走向衰敗。中國則不一樣,雖然目前經濟處於下行狀態,但中央已明言要把穩增長放在首位,若然政策配合得宜,重拾升軌並不困難,在這關鍵時刻,是否適宜打一場肯定會令自己受傷害的貿易戰,必須小心衡量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