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捲土來 病急亂投資

二十五個城市軌道、十三條公路、十個市政和七個港口航道項目,發改委將手上的牌一次過大堆頭亮出,論震撼力與「唧牙膏」無可比擬,甚至可與歐央行的無限量買債相呼應。積弱的內地股市亦隨即起死回生,但○九年「四萬億」埋下的炸彈仍未拆除,中國穩增長志大財疏,令人不禁問:錢從何來?

短期效應總會令人亢奮一陣子,水泥、鋼鐵、鐵路、工程機械等板塊久旱逢甘露,用基建拉動經濟是各國都曉的道理,但錢要用到有用的地方才事半功倍,而基礎設施建設周期長,一般需四至五年,遠水不能救近火。有些城市根本不需要地鐵,淪為人有我有的面子工程,再說內地沒有一家地鐵項目是賺錢的,一線城市尚要靠政府補貼,二三線城市人口密度低隨時要食西北風。

基建的好處是遲早會用得着,奧運主辦城市花大錢,也是為了未來打基礎。中西部城市鋪好橋搭好路,日後外商源源不絕湧至,子孫輩會因此感激當年的投資帶來今後的收成。不過政績愈大,留下動車追尾、大橋倒塌等豆腐渣工程亦多。況且地方政府連保障房建設的錢都挪不來,舊債未清,新債又再借。

○九年啟動的四萬億投資大潮,令城投公司債台高築,銀行面臨巨大的違約風險。日賺三十億的銀行業賺取暴利之餘也要承擔重任,貸款還不來可不斷延期,但帳目不免愈來愈難看,即使市盈率降至四、五倍亦被市場投以不信任票,金玉其外卻敗絮其中。

除傳統的銀行貸款外,債券、民間資本和保險資金等工具也需善加利用,中央已開啟民資和險資兩道大門,民資向來受虧待,對此次獲中央引導進入鐵路行業,自然感到受寵若驚。要吸引民資參與,可能要效法香港地鐵般,與上蓋物業打包出讓。深圳已引入以沿線物業補貼鐵路營運和建設的香港模式,其實最終還是要靠房地產來盤活項目。

一場投資盛宴,杯盤狼藉收場。不錯,○九和一○年股市回春,可惜好景不常,一一和一二年連本帶利歸還。內地沒有引以為鑑,去年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將存款準備率加至兩成以上,冀將潑出去的水收回,效果尚差強人意,且弄出資金鏈斷裂、民間貸款爆煲等後遺症,歷史會否重演?

中央早前還否認「四萬億」捲土重來,但「地方版」的自發刺激經濟措施投資總額已超過七萬億,單是貴州搞旅遊聲稱將用上三萬億,今次搞基建用一萬億好像不算多,但中央開了頭,地方政府一擁而上,這場面是否似曾相識?高鐵的教訓是「欲速則不達」,「穩增長」應「穩」行先,並非病急亂投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