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保障房 制度混亂

最近中央對保障性住房的關注是無以復加,不僅政府大量投入,領導人也特別關注。不過,由於理論與政策準備倉促,保障性住房建設啟動這樣短的時間,面臨的困惑與問題卻不少。

首先,從世界的經驗來看,現代保障性住房有狹義與廣義之分,如果不能清楚界定,並用制度固化,公平公正就無從談起。廣義的保障性住房,是政府通過不同方式讓每一個民眾都有基本的居住條件,比如把住房市場規定為一個消費市場,還要有稅收優惠、信貸優惠、利率補貼等。至於收入特別低或無收入者,政府要提供基本居住條件,這是廣義方面。

至於狹義的保障性住房,是指對社會上最低收入者或無收入者,通過政府建立廉租房等方式來照顧。在歐美國家狹義的保障性住房所佔比重不會超過10%,因為政府財力有限。

當前中國的住房保障體系,既不是廣義上的界定,也不是狹義上的安排,而是狹義上的過度擴展。由於建造保障性住房涉及土地徵收、財政資金撥付、興建、分配等問題,如果定義不清,就會遇到許多無法解決的困難。

代替私樓拉動增長

其次,當前大舉興建保障性住房,更多是出於對宏觀調控與穩定房價的工具性考慮,所以僅是一項民生工程解決中低收入民眾的住房問題,更是填補商品房調整對GDP增長及關聯行業需求所造成的影響與衝擊。擠出房地產泡沫已成為中央決策層的共識,但泡沫全面擠出時,不僅影響房地產的投資與銷售,也會導致房地產關聯產業產能過剩。由於有這樣的工具性,必然把生產保障性住房的計劃層層分解,而不針對各地情況靈活安排。

第三,由於建立保障性住房體系的法律準備不充分,使如何分配、規則由誰來制訂等問題無法解決。沒有建立公平公正的住房分配體系,多數地方建造的保障性住房成了民怨載道、社會矛盾的根源。

除了上海、重慶等幾個城市做得比較好之外,分配不公在各地可見。比如最近在福建廈門、海南海口、湖北武漢、首都北京、河南項城等大中城市,均暴露出分配不公的現象。

分配不公淪為炒作

當前保障性住房分配不公,不僅沒有出台制度性規則,反而有政府對分配參與和干預過多的問題,也有在高房價下把保障性住房變成投機炒作工具,更是火上澆油。所以,保障性住房不是建造了多少的問題,最為重要是建造好的,是否進入廣大中低收入民眾手中,民眾基本居住條件是否有改善。

如果保障性住房質量不好,又或整個居住環境的服務體系沒有跟上,建造再多的保障性住房也意義不大。

最後,保障性住房體系與引進的發展模式有關。因為,在高房價下,絕大多數民眾無支付能力進入商品住房市場,政府就希望建造更多的保障性住房來解決中低收入民眾的居住問題,甚至有人提出所謂的住房「雙軌制」。

未能惠及草根家庭

實際上,這是香港與新加坡的住房市場發展模式,發展到今天整整花了六七十年,中國可以在一二十年便解決嗎?還有,在經濟發展嚴重不平衡的中國,保障性住房建立是按人口分布進行還是有哪種合理標準?如果以人口來劃分,保障性住房對經濟落後的三四線城市意義有多大?

當前中國的住房保障體系是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由於理論與法律安排準備不足,住房保障體系面臨的困難與問題很多,如果不改善,不僅無法讓中低收入民眾分享到成果,也無法達到工具性目的,反之會引起更多社會問題。當保障性住房成為一種調控工具時,其缺陷對市場的影響不可小覷。

易憲容

當代內地著名經濟學者,原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發展室主任,○七年辭去職位,目前在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擔任研究員工作,以敢言著稱,有「房地產平民代言人」的稱號。易氏擁有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碩士、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經濟學博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