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高息股搶過龍

個別市場類別的表現背道而馳,反映投資者憂慮美國以外地區的增長,以及對經常性收益的渴求。歐洲經濟仍然衰退,其復甦前景至今仍由成效不彰的政策主導。另外,中國增長放緩亦使投資者更為不安。順理成章,以美國業務為重心的公司股價相對顯著上升。

投資者聚焦於經常性收益,這種投資取向已導致不少類別的收益主導證券估值出現泡沫。聯儲局放寬銀根的行動,使不同年期的無風險利率降至微不足道的水平。

在七月二十五日,美國十年期國庫券收益率跌至1.4厘的歷史低位,貨幣市場基金的收益率更接近零,刺激投資者紛紛另尋投資收益。

人口結構使情況更趨劇烈,因大量在戰後嬰兒潮出生的美國人陸續退休。有數據顯示,這批投資者帶動固定收益基金自○八年中起錄得7,750億美元的淨流入,而股票基金則錄得2,770億美元淨流出。

這筆資金流進收益證券市場,從高收益的股票之相對估值走高可見一斑。根據Empirical Research Partners的分析,派息率最高公司的市盈率溢價創下歷史新高,自由現金流收益率則低於不派發股息的公司。這種關係特別讓人混淆,因為標準普爾500指數的派息比率只有28%,降至140年以來最低。

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對比其他板塊,公用事業和電訊股的估值溢價漲至歷史高位。與大部分債券類別的情況相同,我們認為這些股票的價格過高。

科技護理股更吸引

至於其他估值較低板塊(主要是科技和健康護理),其現金流和股息的增長速度將遠高於上述債券替代品。再者,相對總回報潛力來說,這些板塊的估值仍偏低。

分析顯示美股價格似乎只能反映頗低程度的未來企業盈利增長。我們的研究發現,目前標準普爾500指數的未來盈利現值佔指數市值不足5%,較過去四十年的35%平均值低逾兩個標準差。誠然,市場面對不少宏觀經濟挑戰,但我們相信股價經已反映所有風險。

美股多項利好因素

在標準普爾500指數預期市盈率不足13倍的情況下,市場似乎忽略多個來自美國的利好因素。當地的樓市周期似乎已經觸底;當地的頁岩油氣生產掌握具競爭力的能源成本優勢,能夠推動美國製造業復甦。科技和健康護理方面的創新發展,則為當地帶來龐大的競爭優勢和資源。

我們認為市場現時對企業未來盈利的疑慮並無理據支持;相反,可把握這良機投資於美國股票,在三至五年內賺取吸引的回報。

Sam Peters

二○○五年加入美盛資金管理(Legg Mason),現為該公司的首席投資總監,由一○年開始成為美盛資金管理價值基金的舵手,與有「新股神」之稱的米勒(Bill Miller)共同管理資產值達2.28億美元的旗艦基金,Sam Peters 於今年四月正式接管這隻有近30年歷史的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