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德國 自身難保

目前歐元區的命運,取決於區內財務實力較雄厚的成員國,會否願意提供援助資金,當中包括德國、荷蘭和芬蘭。在本文中,我會探討德國過去從歐元區獲得的益處及現時面對的代價,以及當地面對歐元區債務問題的情況。

德國因歐元面世而顯著受惠,主要來自輸往歐元國和區外經濟體的出口增長。歐元匯價較過往德國採用的馬克低,令出口受惠,帶動輸往其他歐元國的出口上升。

歐元帶旺德國出口

歐元匯價相對疲弱對德國的益處,在貿易和經常帳盈餘上升可見一斑。德國的貿易盈餘從二○○○年佔國內生產總值的3%,增至○七至○八年的逾8%,經常帳則由二○○○年錄得1.5%赤字,轉為在○七至○八年接近7.5%盈餘。對非歐洲市場或亞洲和美洲,德國出口市場在歐元區具主導地位(見圖)。

在二○○○至○八年間,歐元區外圍國家急速增長,便宜的信貸由核心國家流入,支持外圍國家的開支和投資急增,亦令德國輸往其他歐元國的出口受惠。

自二○○八年爆發危機以來,輸往歐洲境外國家的出口急速增長。目前,德國輸往歐元區的出口佔總出口的38%,其他歐盟國家為19%,亞洲和美洲分別為15%和11% ,其他(非洲及中東等)則佔總值的17%。

總出口方面,自二○○○年以來的十年間,德國出口總值以美元計的增幅接近三倍,而日本的出口以美元計則錄得75%升幅,升幅較為溫和。根據經合組織估值,自二○○○年以來,德國佔全球出口的比重在過去十年微升至8.2%,在中國崛起成為出口強國之際,此表現相當優秀。

受累歐豬增長放緩

德國採用歐元亦帶來代價,特別是當財務及經濟狀況較弱的成員國尋求援助時,德國須肩負穩定整體歐元區的責任。而核心國與外圍國家之間的貨幣及信貸增長差異,是歐元區貨幣不穩定的主因。

鑑於歐元區各國經濟及需求轉弱,以及非歐元區國家需求下跌,目前德國呈現明顯放緩迹象。當地的實質國內生產總值已放緩至按年升1.2%,若德國IFO商業信心指標進一步下跌,將意味着國內生產總值可能進一步放緩至更呆滯水平。

超低利率刺激通脹

我相信歐元區外圍國家的經濟表現,難以在短期內復甦,德國須要依賴內需提振經濟。這意味着德國的對外貿易和經常帳轉弱,通脹出現上升壓力。然而,這是否符合德國民眾的期望呢?

歐洲央行(ECB)已經宣布將會推出更多措施,紓緩外圍國家調整財務的負擔,但並未完全解決貨幣聯盟的問題。目前ECB的利率極低,並帶來潛在問題,因為若承險意欲回升,將促使貨幣和信貸增長過剩、經濟過熱及通脹,德國未來可能會出現經濟不穩的情況,只有全國性宏觀審慎政策,方可避免出現泡沫。

祈連活

祈連活(John Greenwood)為景順集團首席經濟師,亦從1998年起獲委任為香港外匯基金貨幣發行委員會的委員。祈連活最為港人熟悉的是其「聯繫匯率之父」的稱譽,這緣於1983年他以Asian Monetary Monitor編輯的身份撰寫了一篇文章,提出聯匯的好處,同年港府亦決定把港元與美元掛鈎,至今依然維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