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中小企難進前海

深圳前海地區將被打造為「特區中的特區」,其發展規劃自從前年八月獲國務院拍板後,由於標榜着「推動與香港緊密合作和融合發展」的試驗田,故一直成為港深之間的熱門話題。

《前海規劃》被視為中央挺港的「大禮」之一,當中「建立跨境人民幣業務創新試驗區」,肩負着「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任務」。因此,很多人都對前海擁有「先行先試」特權的未來充滿憧憬,認為香港今後不少行業都可依託前海打入內地龐大市場,同時與內地企業攜手,一起揚帆海外。

六大範疇「先行先試」

中央挺港的誠意毋須置疑,但《前海規劃》是否對香港「有百利而無一害」呢?對此,我有所保留。細看發改委六月二十九日公布的前海「先行先試」的六大範疇政策框架,包括:金融、財稅、法制、人才、教育醫療及電訊行業。

這六個範疇共17條政策當中,直接與香港有關的有多條,分別為:金融方面,在CEPA框架下,降低香港金融業進入門檻;財稅方面,對符合前海產業准入和優惠政策的企業,減按15%稅率徵收企業所得稅;法制方面,探索研究香港仲裁機構在前海設立分支機構,以及探索內地與香港律師事務所以合營方式於前海經營;人才方面,允許已取得香港執業資格的專業人士,直接為前海企業及個人提供專業服務,包括會計師等,具體辦法由深圳市再制訂;教育醫療方面,允許香港機構到前海設立獨資國際學校及獨資醫院;電訊行業方面,支持港澳電訊運營商在前海設立合資企業,經營電訊業務。

上述政策對香港金融業、有關專業人士、辦學團體、醫療集團和電訊大亨來說,的確是好消息,因只要能進駐前海,未來將會是海闊天空。問題是香港有多少企業和多少精英可以進駐或受惠?按國家規劃,佔地面積約15平方公里的前海,將來目標是要發展成為「粵港高端產業聚集區」和「珠三角的曼哈頓」。

入場門檻肯定不低

換言之,進駐前海的門檻肯定不低,若非財雄勢大或人才尖子,根本沒可能入得到這個「特區中的特區」。

不要忘記,香港雖謂工商業發達,但90%以上是中小企,共逾30萬家,這些中小企才是香港經濟最有力的支柱。這些中小企有可能拿到前海的入場券嗎?如果拿不到,那30多萬家中小企的共逾百萬員工有何受惠?到最後,得益的就僅是大企業和專業精英嗎?如此一來,香港貧富懸殊的矛盾恐怕會更尖銳。

「珠三角曼哈頓」搶食

況且,目前香港本身也求才若渴,而非人才過剩,倘前海再拉走一批專業人才,會不會削弱香港本土的競爭力?還有,他日如前海果真成為「珠三角的曼哈頓」,香港這個「國際金融中心」還有甚麼優勢?

當年香港政府大吹大擂的「數碼港」計劃,結果淪為一個房地產項目,我不希望前海重蹈覆轍,變成只是香港為深圳打造的一個房地產項目。

去年八月,我曾寫過文章,認為「前海作為深港合作的試驗田,其定位十分重要,如能做到深港互補則相得益彰,若成為深港惡性競爭則兩敗俱傷。」至今,我仍然堅持這個觀點。

李秀恒

經濟學博士、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經貿商會會長,曾獲香港十大傑出青年等獎項。在一九八九年創立金寶集團,目前集團業務延伸至酒店、金融、古董等多個領域。他曾在電視台主持經濟專題節目,是內地與香港多間大學客座教授。

搵樓18即睇最新樓價走勢、最全面地產新聞及筍盤情報

「Money18免費即秒股票報價網站」現推出8升級功能,財經資訊,實時實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