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U:商科教授講股vs駁股

投資市場漸趨年輕化,不少未有固定收入的大學生,亦早已涉足相關市場。但這股「未學行,先學走」的投資態度,又是否恰當?兩位資歷深厚的大學商學院教授,以過來人身份分享獨特的投資理念,同樣主張大學生應先投資於知識增長上,待時機成熟才做投資。不過,對於股票投資態度,兩人的看法卻剛好相反。

按需要釐定組合

中文大學決策科學與企業經濟學系教授 馮嘉耀Michael

作為商學院教授,Michael常鼓勵學生將理論應用到生活上,故於去年開始,便透過短片拍攝方式,讓他們從另一角度認識經濟。

在個人投資方面,他認為相關的理論亦甚具提示性,幫助他了解市場變化的大方向。「因太太從事金融行業,我們常會討論市場走勢。如先前美國推出量化寬鬆措施,修讀過基本經濟(Basic Economics)的同學都會知道,當市場出現大量資金,便會形成通脹問題。相關情況會利好資源及黃金產品,故當時個人除投資資源股外,亦有於銀行買入紙黃金。」

財務狀況及年齡是Michael投資前主要考慮的因素。他笑言,現時已屆中年,收入亦十分穩定,故投資相對保守,目標只是跑贏通脹而已。「扣除通脹後,每年回報達2至3厘已足夠。基本上現金佔組合內的五成,其餘則為股票及債券。個人偏好具穩定業務的派息股,故買入內銀股如中行(03988)、建行(00939)、工行(01398)等。收息股多作中長線持有,除非股價出現明顯升幅,才會考慮沽出。」至於被譽為「高風險、高回報」的衍生產品,他直言從未涉足相關市場。「散戶難以衍生產品獲得正回報,而且短期投資工具消耗時間及精力,需要時刻留意市場走勢。」

須及早認識風險

本港金融行業蓬勃,Michael指出,故不少大學生亦會不時討論股價變化。「大學生參與投資市場未必是壞事,因可趁早明白個人無法掌握市場風險及波動性的事實。但我始終認為投資需有一定資本,故建議學生現階段應投資於個人知識增長上,將來才可擁有穩定的收入,透過投資將資金滾存下去。」另他提醒年輕人,於置業前需認清是否有買樓的必要,若果只為高回報的投資,可考慮其他選擇。

育有兩名兒女的Michael,深明儲蓄的重要性,因此,他早已為子女設立教育基金。「眼見很多大學生被金融市場吸引太多注意力,故自小已向子女灌輸市場訊息,讓他們明白到投資回報絕對不應作為主要的收入來源。」

個股隨時變廢紙

中文大學財務專業應用教授 王澤基Chak

曾為投資銀行交易員的Chak,兩年前開始擔任大學教授一職。昔日他處理過無數巨額、高風險的交易,但原來在個人投資上,卻是個保守投資者。「個人在現金及投資產品的比例分布會因應市況而轉變,目前現金大約佔七成左右。其餘資金則分為兩部分,分別為『孤兒寡婦基金』及個人投資。」Chak口中的「孤兒寡婦基金」,其實是為其妻兒設立,若未來個人遇上意外,妻兒便可運用,組合內多為5至10年期的定息債券及基金。

有別於一般投資者,他常主張逆向投資思維,從未投資任何個股。「個股完全取決於公司的表現,具特別風險,投資者難以預測其走勢。若業績嚴重虧損,股票隨時成為一張廢紙,故傾向投資指數類產品、債券及外匯,均以整個地區或行業的經濟數據為主。早於六、七年前,已於內地開設人民幣戶口,其息率高達5厘半,再加上匯率升值,回報可算十分吸引。」而下周將會開始認購的iBond(通脹掛鈎債券),他亦打算參與,他去年亦有買入首批iBond(04208)。

倡學生40歲始投資

「等」是他的投資策略之一,他認為每一個投資決定都需要等待合適的時機,嚴守低買高賣的紀律。「投資者需衡量預期回報與風險比例是否成正比,當市盈率較低,其風險價值每每愈高。如○七年恒指上升至近32,000點水平時,參與投資的人極多,但因市盈率水平已甚高,風險回報其實低。建議可參考恒生指數過去3年的平均市盈率作決定,如其數字低於或接近10,便是入市時機。」他強調,若指數市盈率已升至一定水平,絕不會冒險入場。

投身教育界僅兩年,但他已見盡不少大學生的投資謬誤。「時下學生急功近利,以為單靠炒股票已可獲得高回報,卻不明白背後的代價。我建議他們在35至40歲時才開始投資,現時則應作人力資本投資,如透過進修、旅行去擴闊視野及眼光,不要因投資而荒廢學業。另外,年輕人亦不應急於置業,自己至今亦只是租樓而已。基本上買樓與炒孖展無異,任何債務均屬於非健康行為。」

搵樓18即睇最新樓價走勢、最全面地產新聞及筍盤情報

「Money18免費即秒股票報價網站」現推出8升級功能,財經資訊,實時實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