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玲距離:窩輪投資者特性分析

近日港交所公布關於本地投資者的調查報告,當中涉及到本地窩輪及牛熊證的交易活動的數據。

根據調查,個人證券投資者,即過去12個月曾參與股票、窩輪、牛熊證、交易所買賣基金以及房地產信託基金等買賣的成年人,大約佔本港成年人口接近36%,相等於215萬人,是有這項統計以來最高,當中有7%曾經買賣窩輪,換句話說,本港的窩輪投資者大約有15萬人。

再深入一點看,在這15萬名窩輪投資者當中,有66%是男性,約三分之一的年齡介乎30至39歲;以中位數計,典型窩輪投資者是43歲,擁有預科或以上學歷,個人月入約22,500元,同一般的證券投資者比較,窩輪投資者的年紀較輕,學歷和收入均較高,而且有較多從事金融行業。

與一些資深的行內人士討論調查結果,普遍認為窩輪投資者年紀較輕的現象不難理解。首先,窩輪在香港發展了超過二十年,莊家制於大約十年實施前,當時的資訊未及現時流通,監管方面亦未夠完善,無論發行人,抑或投資者都在摸索階段,投資者在損手之後,往往對窩輪一類的衍生產品留有戒心,即使日後監管或市場情況改善,亦未必再敢涉足窩輪。

年輕人較能承受風險

相反,年輕的投資者就沒有這種包袱,加上年輕人一般有較高的風險承受能力,即使投資偶有虧損,亦不會輕易完全撤出投資市場。此外,年輕人較少以收固定利息作為主要的投資目標,一來因為本身累積的資本未夠大,二來在趁年輕時還可承受高風險,亦符合一般對風險管理的看法,衍生工具所附帶的槓桿特性,正好迎合這部分人的投資需要。

有些人以為,參與窩輪買賣投資者一般是年紀較大。有這樣的觀感,有可能是由於我們日常所見,出席投資講座的一般都是年紀較大。不過,年輕人普遍有更多更有效的渠道,例如上網或透過電郵來收取即市資訊和學習窩輪相關知識,自然較少「露面」。

作者簡介:昔日名主播,如今從事電視台財經頻道走進金融世界,現職渣打銀行認股證銷售副董事。

免責聲明:本文作者為渣打銀行(香港)有限公司之僱員及金管局註冊人士,其並無持有上述股份。本文為推廣目的而編製,並非獨立研究。本文不構成任何買賣結構性產品之要約、建議或招攬。

搵樓18即睇最新樓價走勢、最全面地產新聞及筍盤情報

「Money18免費即秒股票報價網站」現推出8升級功能,財經資訊,實時實發!

林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