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基會求財若渴 新興國乘時爭位

拉鋸多時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增資計劃,塵埃落定,二十國集團落實注資四千三百億美元,令國基會的借貸能力倍增。對國基會而言,增資在一片爭議聲中順利完成,是重要的里程碑,標誌這家跨國金融機構仍有一定的地位,可繼續在國際社會發揮影響力。

這次增資的最大支持者來自歐元區,合共為國基會提供二千億美元新資金,正所謂「歐資歐用」,歐債危機有燃眉之急,歐元區鼎力支持,道理不說自明。其次最踴躍的是日本,出資六百億美元,金磚四國及新興國家亦承諾提供約一千億美元資金,具體金額則尚未決定。

金磚國家及新興市場在增資事宜上留下伏筆,主要希望借助注資契機作為談判籌碼,增加其在國基會的發言權和影響力。其實不僅新興國家在承擔更大的付錢義務後,期望在國基會獲得相應增加的權利,日本作為發達國家俱樂部成員之一,對國基會也有諸多要求,例如期望有更多日籍官員和央行人員在國基會擔當高層職位。

國基會本身有一百八十多個成員國,大部分屬於新興市場國家,國基會聲稱增資不是為歐洲國家,而是為日後的借貸需要而未雨綢繆,這些欲蓋彌彰的門面話,當然沒有幾多個國家會相信。國基會的「窮會員」固然不少,但目前全球最大問題不在亞洲或其他地區,而是深陷債務危機的歐洲。若不是為預防歐債危機連環爆炸而築起防火牆,國基會也毋須建立龐大的彈藥庫。

國基會增資後,借貸能力雖然顯著增強,但彈藥是否足夠尚難定奪,視乎下一個需要求救的國家是哪一個而定,如果是葡萄牙等邊緣國家,當然綽綽有餘,若出事的是西班牙、意大利,甚至是法國等歐元區核心大國,即使國基會大規模增資,相信也會感到江郎「財」盡,欲救無從。

由於新興國家在今次增資行動的表現積極,歐盟願意向其讓出在國基會的兩個董事席位,令國基會的權力出現重新分布。事實上,不管歐盟出於答謝也好,出於利誘新興國日後繼續出資也好,新興市場的經濟規模日漸壯大,已是不爭事實,提高新興市場在國基會的地位,正好反映當前全球經濟格局的轉變。

經亞洲金融風暴一役,國基會長期被視為歐美國家的「御用」打手,以苛刻條件強迫新興市場就範,現在時移勢易,國基會的角色必須改變,不能再躲在歐美國家背後。國基會不脫「歐美」入「國際」,勢將難以服眾,也失去其存在的合理性,只會引起新興國家的不滿,群起杯葛,甚至另起爐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