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進軍商品 要等阿爺打開門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向來有一個遺憾,就是缺乏發達的商品期貨,無法令市場平衡發展。其實香港也曾嘗試開拓商品期貨,可惜屢戰屢敗。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已有商品交易所,但經營慘淡,及後轉攻恒指期貨才得以翻身;到去年,香港商交所大鑼大鼓開業,揚言要發展多種產品,現已經變得無聲無息,前景令人擔心。港交所提出進軍商品市場,又有甚麼「把炮」必勝呢?

港交所顯然有備而來,在眾多商品種類中,有意優先拓展基礎金屬,相信是認為這些金屬有實際工商業需求,用家數目多,投機味相對較少,藉此作為突破點。此外,中國是全球最大基礎金屬消耗國,對商品期貨需求龐大,香港具地利之便發展離岸交易和結算平台,並可在亞洲時區進行風險管理,瞄準的是內地市場,但這些構思可行嗎?

其實,內地的商品期貨市場可以說相當發達,由上海的中國期交所、鄭州期交所及大連商交所三分天下,交易品種包羅萬有。不過,由於內地市場至今未對外開放,擺脫不了「封閉式」的市場格局,容易造成價格扭曲。而且內地商品用家要到境外做對沖亦非易事,只有數十家國企及交易商有此資格,進入大鱷環伺的國際市場變成任人宰割,全無商品定價話事權,成為中國的「最痛」。

所以港交所要把商品期貨市場發展起來,最大挑戰看來並非其他國際知名商交所的競爭,而是怎樣打開內地市場,把內地用家和投資者的交易需求引導來香港,要通過內地的資本管制及交易審批,恐怕得花不少工夫。此外,如果構思中的基礎金屬期貨主要是實物交收,如何解決庫存,跨越進出口關卡,同樣是大問題。

另一方面,內地官商經常掛在嘴邊的所謂定價權,歸根究柢就是以中國需求為本的價格發現過程,當中不但要有場內交易,還要有商品期權和掉期合約等衍生工具配合,才能找出一個平衡價格或定價,以及提供適當的風險管理和對沖。這些配套產品在國際上很普遍,內地卻極為缺乏,不失為香港的機會,但港交所是否具備相關人才和經驗,還要拭目以待。

上一任港交所行政總裁周文耀,在退休前曾斬釘截鐵地說「香港沒有條件發展商品市場」,那麼他的繼任人李小加又憑甚麼「挑戰不可能」呢?相信是因為今時不同往日,香港現在已成為離岸人民幣中心,以此為藍本,在解決資金進出、市場監控及防火牆等問題上,有先例可參考,難怪港交所不忘標榜打造的是離岸商品交易平台。市場對此應樂觀其成,但關鍵始終是中央會否開綠燈。

地產網大革新,即睇最新樓價走勢、最全面地產新聞及筍盤情報!

「Money18免費即秒股票報價網站」現推出8升級功能,財經資訊,實時實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