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制與時並進 優化寧早莫遲

港元與美元掛鈎的聯繫匯率制度,自一九八三年開始推行以來,至今已維持了二十八年,是本港最長期採納的其中一種匯率制度。除了實施初期較少惹起爭議之外,二十多年來因採納聯匯制度引起的利弊,各界一直爭論不休。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易憲容昨日指出,聯匯制度再過兩年,在港實施已滿三十年,屆時是時候考慮着手研究如何改善制度。在他眼中,聯匯制度將港元匯率固定在每美元兌七點八水平,扭曲本港內部的價格調整機制,不利本港經濟發展。他認為除了可從調整匯率水平入手,亦可考慮在情況適合時,改與人民幣匯率掛鈎。

關於聯匯制度扭曲價格機制的問題,港人應有切膚之痛,無論是樓市泡沫、股市泡沫,均有聯匯制度的影子。固定匯率對於港人或海外人士建立對港元的信心、方便貿易結算、促進資金流動,固然有莫大好處,但本港失卻貨幣及利率政策工具,亦付出沉重代價,無法有效調節本港經濟發展步伐,亦使本港經濟長期在驚濤駭浪中顛簸動盪。

易憲容的講法雖然不算有新意,也確實點出了問題所在,港府必須着手研究如何改善機制,令聯匯制度繼續成為穩定香港經濟發展的助力,而不是阻力。聯匯制度對香港經濟帶來好處之餘,壞影響正不斷增加,這很大程度是因為美元的經濟本體美國,近年備受債務危機及金融體系的種種問題困擾,頹勢畢呈,美元作為全球貨幣盟主的地位已岌岌可危。聯儲局為力挽經濟狂瀾,在推行貨幣政策時經常別出心裁,懶理其他經濟體的死活,令香港這些和美元掛鈎的細小經濟體飽受衝擊。

翻查本港貨幣歷史,實施自由浮動匯率的時間並不長,由浮動匯率制度轉變為聯匯制度,是一個因應非常時期的急劇改變,屬於非常時期採取非常手段的特例。不過,由聯匯制度過渡至另一個以穩定經濟為主的匯率制度,其實是更艱巨的挑戰。以最可能取代美元和港元掛鈎基準的人民幣為例,不管轉換掛鈎對象還需要等待多久,除非本港再出現另一次像八三年那樣的信心危機,由現時的聯匯制度轉為另一個新制度,必會出現一個或長或短的過渡期,有需要及早研究對策。

事實上,即使是最好的制度,亦不可能永遠一成不變,港府必須因時制宜。隨着本港與內地經濟融合的步伐不斷加快,人民幣在本港經濟各個層面的認受性和流通性愈來愈高,港府應善用這些獨特的條件和因素,從理論、技術、實際執行等各個層面,為本港下一階段的匯率制度演變進行詳細探討,為將來的成功奠定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