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二十七國峰會上周結束,雖然獲得二十六個成員國同意簽署新條約,暫時令歐債危機蔓延速度稍歇,但歐豬國家高負債及違約的風險本質未徹底解決,一旦改革進程出現任何閃失,評級機構隨時發難,令歐洲國家評級遭降的風險有增無減。
在這個陰影籠罩下,近期遭標準普爾調低評級的歐美投資銀行肯定如坐針氈,惶惶不可終日,因為一而再遭受評級機構「扣分」,不僅影響金融機構日後的融資成本,對於這類機構主要業務之一的衍生工具發行業務,亦會因為評級下調而受限制,隨時出現內外遭夾擊的苦況。
以本港市場為例,多家活躍的窩輪及牛熊證發行商,均是這些歐美大型投資銀行的香港分公司,個別投行的評級其實已跌至監管機構要求的最低水平,只因三大評級機構的降級行動有先後之分,而且對同一家金融機構的看法不盡相同,因此暫時才未有發行商因評級低於最低水平被「罰停賽」。
不過現時沒有投行「離場」,不代表監管機構可袖手旁觀,因為除了輪證發行可能受影響外,其他結構性產品如股票掛鈎票據等亦會受到牽連,加上股票掛鈎票據這類產品涉及的交易金額龐大,持有這類工具投資者面對的風險更大,監管機構應及早防範,以免重蹈雷曼迷債疏於監管的覆轍,令本港金融中心稱譽蒙上污點。
眾所周知,本港散戶投資者對窩輪和牛熊證等衍生產品,買賣極為熱衷。港股市場近期成交淡靜,日均成交降至約五百億元,投資者轉投輪證市場搵食的情況更見明顯,輪證成交佔總成交比重經常高企在四、五成。港股市場的輪證以成交量計,堪稱亞洲第一,這雖然有助提升本港金融市場的多元化色彩,但有榮亦有責,市場規模愈大,意味監管責任也愈大。
由於窩輪和牛熊證均屬於無抵押投資產品,如發行商的信貸評級無法符合上市規則要求,將不能發行新的輪證或增發現有輪證,只能為已發行的輪證提供流通量,以便有秩序撤出市場。問題是港交所發展窩輪、牛熊證市場以來,從未有發行商因評級下調而喪失資格,以及隨之而來的善後安排。對監管機構來說,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考驗,必須有備而戰,不容有失。
監管當局應提高對輪證發行商以及市場風險的警覺,加強與發行商的溝通及巡查,確保投資者權益獲得保障。若要求發行商提供抵押品,作為加強輪證發行安全的工具,亦須小心研究,作出適當平衡,以免令辛苦建立的市場毀於一旦,將本港「窩輪之都」的稱譽變為「窩囊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