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講場:「貴貸風暴」反映融資矛盾

溫州刮起的「貴貸風暴」雖然已受到中央高度關注,溫總亦已提出四招應付危機方案,紓解中小企借貸的難度,但這次「貴貸風暴」背後,其實隱含着內地融資市場多年存在還未被徹底解決的結構性問題。

銀行「大細超」苦了中小企

過往多年,中央為了保持經濟及就業增長,一直維持相對寬鬆的貨幣政策,在經濟低迷時(如二○○八全球金融風暴),這種寬鬆貨幣政策更為明顯,但過往數年跟以往一樣,銀行體系每年的新增貸款,大多落入國企及大型基建項目,私人中小企所佔的貸款份額,可說是微乎其微。

雖然內地中小企對中國GDP的貢獻已達60%,佔全國城鎮就業比例更高達80%,但中小企佔銀行體系貸款總額卻不超過3%,這種產出與信貸額失衡的現象從改革開放至今依然未改。究其原因,是銀行改革並未能將政策主導的貸款模式轉為市場主導。

筆者已多次提出,內地銀行的貸款取向,至今依然受制於中央政策及地方政府影響。○八年的「4萬億」刺激方案,正好表明這點。不少地方政府透過融資平台向國家商業銀行及地方商業銀行取得大額借貸,但卻未能惠及私人中小企。

當中央行要治理「4萬億」所造成的貨幣寬鬆後遺症(包括物價及樓價飛升)時,決策層從去年開始一連串的收緊貨幣政策,包括5次加息及13次調高存款準備金率,中小企的融資問題更進一步惡化。

死結關乎結構性改革

在資金緊絀的情況下,一方面私人中小企願意以極高利率借入民間資金,另一方面手頭仍有閒資的國企則願意透過委託貸款形式以高息借出資金,以中國中鐵(00390)為例,公司本身從事建設及工程設備零部件製造,但去年卻以4.86厘至39厘息貸出55億元人民幣,帳面回報達23.1%,在私人企業集中的省市(如溫州)便陷入了「貴貸風暴」,以浙江省為例,部分民間借貸息口已飆升至月息10厘,高出央行定出的貸款基準利率20倍。

縱然溫總強調老闆「走佬」和走數現象「畢竟是極少數,不要誇大」,但中小企融資困難並非新事,自一九九四年國有銀行商業化改革至今,依然未徹底解決,根治的方法先要銀行貸款市場化,要做到這點,必先要完善個人及企業貸信(信貸資料庫)制度,政府亦應要求私企交出經核實的財務報表,讓銀行掌握更多企業資料,作出適切的貸款決定。

同時,中央及地方政府對銀行貸款的影響定要逐步淡出,否則,國內融資失衡的現象將會持續下去。

公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經濟學課程主任 鄺志良

地產網大革新,即睇最新樓價走勢、最全面地產新聞及筍盤情報!

「Money18免費即秒股票報價網站」現推出8升級功能,財經資訊,實時實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