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供應撥亂反正有排未得

政府增加土地供應,主動拍賣及招標,好像有些效果。根據最新數字,截至第三季尾,已批出土地並可隨時動工的住宅單位約一萬三千個,較第二季尾大增一點六倍,連同五萬個可供出售的在建中及貨尾單位,未來三至四年潛在供應達六萬三千伙。其實,可隨時動工的單位數量大增只屬錯覺,因上季基數太低,說是增推土地有成績,恐怕要多等幾季才能作準,住宅供應有排未能撥亂反正。

可隨時動工的單位有一萬三千個,究竟是個甚麼概念,多抑或少呢?看看有紀錄以來共二十九季的統計,有九個季度的可隨時動工單位等於或多於萬三個,最高的一季更達萬五個;而等於或多於一萬個單位的季度,更多達二十個。至於把上季可隨時動工單位數目與可供出售單位數目,加總起來得出的六萬三千伙潛在供應,與過去二十九季的平均數相比,屬於偏低水平。

目前可隨時動工的住宅單位數目,以及未來三至四年的潛在供應,僅比金融海嘯後的超低水平好一些,貼近過去的平均數,即是回到停止賣地及只靠勾地提供土地的年代,是多抑或少,答案已很清楚。如要提供足夠土地實現每年可建二萬個私人住宅單位,只需簡單計算便知,可隨時動工的單位數量應接近二萬伙,才能貨如輪轉,而未來三至四年的潛在供應亦要接近八萬伙,才達預定目標。

雖然政府增加賣地令未來住宅供應增加,效果仍有待時間驗證,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市場的心理預期已起了一點變化。昨天有發展商表示,在未來三至五年,中小型住宅的價格有下調壓力。一些分析員更悲觀,一改之前看好樓市的說法,預計未來一年至年半,樓價將下跌一成。

其實樓市短期氣氛轉壞,相信與政府增加土地供應無太多直接關係,反而受外圍及本地經濟惡化影響更大。本港下半年經濟肯定放緩,按季比較更會收縮,難免影響置業信心。此外,內地收緊銀根,歐美債務危機導致銀行信貸和市場資金趨緊,均削弱投資需求,樓價受壓是可以理解。

不過,樓價的長期走勢受土地供應主宰則是肯定的,如果增推土地的承諾不變,幾年後住宅落成量,尤其是中小型住宅供應將顯著增加,若然遇上環境不配合,例如美國可能在二○一三年改變超低息政策影響港息,又或歐美經濟步日本迷失十年的後塵,屆時樓價便會有很大壓力。政府不久前才認衰,指當年停賣地、停建居屋是反應過激,那麼現在便應好好想清楚,在政策上未雨綢繆,因為經濟周期愈來愈短,發生金融危機的頻率則愈來愈高,前車可鑑,切勿再搞出一鑊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