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荒故弄玄虛 增供應口不對心

近幾年樓價急升,背後原因是新供應長期不足。追本溯源當市場無麵粉賣,又如何造出麵包呢?因此增加土地供應才是治本之道。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有每年建屋目標的新提法,不妨稱之為「四萬」房屋政策,這大概是從每年二萬伙私宅、萬五伙公屋及五千伙居屋加總而來。有了明確目標,理應一天光晒,政府卻說土地供應緊張,似乎想為不能達標預留後路,以「土地荒」故弄玄虛。

土地供應為何緊張,施政報告沒有交代,數據亦欠奉。首先,外界不知道目前政府有多少土地儲備,包括可即時使用的「熟地」及需要加工的「生地」。其次,每年建屋四萬伙需要多少土地,同樣隻字未提,無從證明供應緊張。理論上,開闢土地應屬政府的長期政策,沒有理由現在才突然想起來,令人懷疑「四萬」房屋政策只是虛應故事。

不過,要找出達致建屋目標所需的土地規模,並非沒有辦法。政府去年交給立法會的資料透露,當時擁有潛在可供應私人住宅的土地約二百六十八公頃,可建住宅單位約十萬五千個,以此作個簡單計算,四萬個住宅單位豈不是需要近一百公頃土地?實際肯定不用那麼多,因為公屋、居屋及很多私人住宅的發展密度極高,加上部分地皮「限量」或「限呎」,幾公頃土地已可興建數千個單位。

其實,就算政府手頭上可即時推出的土地真的只那麼多,亦不見得即時出現緊張。根據一些投資銀行的統計,在一九八五至九七年間,政府拍賣及招標的土地,每年平均約二十八公頃,以目前的土地儲備應綽綽有餘。反而到了回歸後的二○○二至一○年間,拍賣及招標的土地竟然跌至每年不足六公頃,原因不用多說,正是暫停賣地及其後採用的勾地制度,無法回應市場需求所致。

因此政府與其擔心土地供應緊張,倒不如擔心會否出現賣地機制未能與時並進,人為地窒礙供應,來得更實際。此外,私人住宅市場從來就不是單靠政府的土地供應,誰見過勾地表內的地皮會全部賣清?因為有一部分私人住宅供應,是興建在發展商自己的土地儲備之上。政府的角色是滿足供求之間的缺口,讓樓市平穩發展。

不少研究指出,本港仍有很多土地具潛力而未被開發,只要釋放一少部分已經有排用。事實上,單看施政報告內也可以輕易點出幾百公頃未來可供發展的土地,還硬要說土地供應緊張,看來是別有用心,玩「狼來了」把戲。如果政府的建屋目標能說到做到,土地供應能平穩並持之以恒,滿足不同階層的住屋需求,不重蹈過去幾年自製土地供應斷層的覆轍,已經功德無量。

地產網大革新,即睇最新樓價走勢、最全面地產新聞及筍盤情報!

「Money18免費即秒股票報價網站」現推出8升級功能,財經資訊,實時實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