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U:劉二飛 華爾街先鋒

外國的月亮,是否特別圓?因為崇洋的心理作祟,在部分中國人眼中,外國的一切,似乎都比中國好,即使是同一樣的月光,亦覺得是人家的好。曾到外國工作及進修的美銀美林中國區主席劉二飛卻表示,自己根在中國,長期在外會「水土不服」。他提議大學生應把握「中國人」優勢,放眼內地市場。

上世紀六十年代文革時期長大的他,初中畢業後,毅然決定到農村插隊(上山下鄉運動時,以插隊落戶方式,將城市的知識青年遷入農村生產隊)。「主要擔任勞動工作,目的是要你忘記先前學習的知識,我當時心想,反正最後都要忘掉,那現在學來幹嘛?不如回來後重新開始個人事業及人生。結果別人讀了3年書,我卻種了3年地,投考大學時,數理化成績都不太好,最後選擇了英文。」不久後,他於北京外國語大學畢業,更獲得獎學金到美國Brandeis University(布朗迪大學)修讀經濟及國際關係,輾轉下由朋友介紹到小型美國投行工作,開始了他的投行生涯。

時下的年輕人目標明確,早已積極準備,打算考入投行等金融機構工作。但劉二飛卻表示,當初踏進投行只是機緣巧合。「當時自己像個『文盲』,對投行認識不多,可以說是誤打誤撞。為了加深了解,於是到哈佛大學進修工商及管理碩士,雖然考進了,卻負擔不起學費,希望校方能讓我延期入讀,但他們卻要求我之後再申請。」在七、八十年代當時以中國學生身份入讀哈佛大學的例子少之又少,幸而幾經轉折,他最後亦憑個人努力完成該碩士課程。

中國人身份成為優勢

八七年加入高盛後,他在一個聚會上遇上身份認同問題。他憶起那時的情景,有人問他是否來自「紅色中國」?更難以置信地表示,他怎能在哈佛商學院畢業、而且更在華爾街的投行工作,結果一口咬定他是中國情報局派來的,然而這段經歷卻讓他不怒反笑。「市場上同時精通中英文的人較少,適逢中國經濟起飛,「中國人」身份反成為我唯一優勢。剛加入高盛時,適逢「黑色星期一」(十月十九日),美股大跌,其後不少公司更需裁員減少成本,慶幸自己沒被淘汰。歸根究柢,除表現不錯外,最重要的是時代製造機會,如果沒有中國市場,相信我在美國的發展只是不過不失。」

有謂「生於斯、長於斯」,即使劉二飛曾到外國發展,但他最眷戀的地方始終是中國。他認為,中國市場蓬勃發展,中國人根在中國,自然享有優勢。「我剛到美國時,被認為是來自窮困國家,不少人都不願意承認自己是中國人,更被取名作黃皮白心的「香蕉」。但時代轉變了,現在不少人都為中國人身份驕傲,外國人更千方百計學習中文,希望抓緊機遇。中國人應該充分利用優勢,揚長避短,這亦是我其後選擇主管中國市場的原因。」

回國後,他向別人介紹自己在投資銀行工作,於是有人拜託他幫忙投資,他卻說不做投資;有人拜託他貸款?他也說不做貸款;他們說那麼存款總可以了吧?結果他仍回答不是。「很多人問我,那到底你在幹甚麼的?市場改革初期,我們的工作都不被理解,當時中國沒有CFO(財務總監)的,只有所謂的總會計師。」

後悔年輕時未有創業

若時光能倒流30年,劉二飛說他首選不會是投行,而是做老闆。「台灣五十年代時,一流人才都到外國留學,相反成績較差的則留在國內發展。二、三十年後,這些一流的人才都成為律師、建築師、工程師及在投行任職等,但最後卻為二流人才打工。」他鼓勵同學要有使命感,多做有意義的事,堅持夢想,不要讓人生白過及留下遺憾。

Q&A

問:環球經濟欠佳,畢業生找工作時分外困難,你有甚麼建議呢?

答:現時環境的確大不如前,但市場上不是沒有工作,只是比較困難而已,同學必須努力、耐心一點。香港的經濟環境受美國拖累,但你想想美國人不諳中文也到內地發展,就會明白到內地是年輕人的另一個選擇。你們應把眼光放遠一點,不要只把焦點放在某一行業上,你的發展會狹窄,關鍵是找到適合自己的路。

問:相信你在工作時也會接觸到不少年輕人,你認為他們欠缺了甚麼特質?

答:新一代與上一代的分別,主要是上一代吃過苦,新一代卻沒有。在農村插隊時,我培養出一股沉穩的性格,以致日後在工作上遇到甚麼困難,只要想一想當時的日子,便會發覺沒有甚麼事情是過不去的。我曾跟兒子說,他應該吃一點苦,他竟回答我有甜的何必要吃苦。其實,當你真正吃過苦,感受會不一樣,更會激發奮鬥的動力。

地產網大革新,即睇最新樓價走勢、最全面地產新聞及筍盤情報!

「Money18免費即秒股票報價網站」現推出8升級功能,財經資訊,實時實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