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三月份港股延長交易時間以來,中小證券行及散戶大多怨聲載道,但好戲還在後頭,港交所計劃推出期貨夜市、收市競價、隱名交易及第二階段延長交易等多項改革。每項都甚具爭議性,雖然反對的人佔多數,惟港交所只求強闖建功,取態不斷向大客的外資券商靠攏,令業界中的「弱勢社群」更陷於困境。
本港七大經紀團體將於本月中約晤李小加,商討上述改革措施,但形勢比人強,李小加早前已表示,「如措施對市場有利,不喜歡也會做。」現時本港超過八成交投,均由外資及中資券商經手,而C組經紀市佔率逐步萎縮,所謂位卑言輕,港交所將利益的天平向大戶傾斜昭然若揭。
港交所以「國際化」為己任,與外國主要交易所接軌天經地義。如果說,新加坡和東京要取消午休時間,香港何能說「不」未算太離譜,那麼其他交易所均實施隱名交易,香港亦要開倒車遷就,把透明度自行降低,以銜接「國際水準」,不明白是甚麼歪理?人做我做,究竟有否分清是倒退還是進步?
就隱名交易,高官稱「股民跟經紀牌都未必捉到路」,當然,現時大戶明刀明槍的少,落盤可透過細行暗度陳倉,大盤亦常利用程式交易「拆細」,以分散外界注意力。不過,能夠看到交易對手總有迹可尋,上周初雨潤遭洗倉,外資大行沽盤排山倒海的例子,以及早前散戶(華資細行)排隊買匯控及內銀股築起血肉長城,投資者至少心裏有個大概,「捉錯路」是咎由自取,但不應該連捉路的機會也抹煞了。
從來大戶與散戶處於資訊不對稱地位,黑池交易是大戶專利,多間外資行亦紛設交易平台自行配對,散戶要知悉大戶動向,兩天後看中央結算持股紀錄,即「俗稱花紙」,或數天後看權益披露(SDI),已是明日黃花。買賣「露牌」是港股特色之一,就如跟風及「搭順風車」,亦是投機散戶的慣性,當散戶在明、大戶在暗時,彼此形勢優劣更分明。
其他改革也是挑戰投資者的慣性,同樣具有很大爭議,但同樣是向有本錢(財力和人手)的大戶提供方便,李小加的說法是「總有人喜歡和不喜歡」,惟港交所現下擺出的態度是推了再算,即使曾經失敗過的收市競價改革,亦力排眾議強推。
華資經紀行和散戶慨嘆「搵食」艱難,不單是午飯時間填肚的搵食,包括業界加重成本,及散戶位處不利。港交所宜平衡各方利益,做好諮詢工作,一時間太多的變革,超出市場的承受程度,求財反而變成了趕客,就如延長交易時間落得勞民傷財兼對交投無益,隱名交易更應三思,「神秘感」無助提升交投意欲。港交所應是「香港人的交易所」,不應只顧業績而莽開改革綠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