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講場:內企海外上市教訓深

在北美尤其是美國上市的中國內企,近期幾成眾矢之的,就帳目真確問題備受質疑,雖則出事的內企據說大多數是透過「走後門」借殼上市的,但事件亦印證,彼邦市場的規管機構對於企業,無論是直接的或者間接透過借殼上市的,事前規管的尺度都太寬鬆,不夠嚴謹。

雖則有些解釋認為,由於美股市場採納「集體訴訟」的保障投資者方式,對於企業及其保薦中介人弄虛作假極具阻嚇作用,但這等同「賊過興兵」的監管制度,到頭來萬一企業果真出了問題,就算投資者可以透過法律訴訟索取賠償,但時間與金錢的損失,相信仍然難以補償,因此我認為絕對不是好的制度。

港股沒犧牲規管吸上市

這次被中介機構點名,不接納其股份孖展「按倉」的環球市場上市內企,總共有160家,據說沒有一家是在本港市場掛牌的內企。這個情況多少反映,本地市場於爭取內企來港上市雖然不遺餘力,而且是一面倒取得優勢,但沒有犧牲素來於規管新股IPO,以及借殼上市等方面的嚴謹取態。

過去有批評指,本港市場就新股IPO的審批尺度過嚴,導致不少內企捨本港而改為尋求在其他市場掛牌。新加坡及美股等市場,便是利用這個空間,不斷以比較寬鬆條件,吸引內企前往當地上市。

至今星、美市場各有百餘家內企掛牌,策略顯然有一定成績,對於本港作為內企融資主要市場也構成威脅,然而時間證明,寬鬆衍生的弊端,最終是給市場、投資者以至上市企業,都帶來不利的後果。

在市場來說,上市企業的質素下降,最終影響投資信心,投資者入市隨時會因為市場遍布欠質素,形同「地雷」的企業,隨時蒙上時間與金錢的損失,而企業就算本身質素良好、規行矩步,也可能隨時因為其他企業出事,被捲入「嫌疑」漩渦,後者的情況在這次北美捲起的內企風波中尤為明顯,相信不少正當經營的內企,也因為被錯誤標籤,股價受影響而深感煩惱。

內企急功近利悔不當初

不少內企為求方便捨難取易,以為到了彼邦市場融資,掛牌便完成了上市的「宏願」,忽略了上市掛牌只不過是企業長遠發展的一個里程碑,後續工作包括公司管理,再融資供企業持續發展等,都屬十分重要,因此沒認真考慮在甚麼市場上市才是最適合,最能夠取得認受,到頭來可能是悔不當初。

在北美上市的內企,這次固然受到「教訓」,在星交所上市的內企何嘗不是。內企上了市之後,發覺市場深度不夠,股份欠缺交投,再融資機會幾近零,後悔之餘一是考慮「退市」,二是「易地掛牌」,再其次是「雙邊掛牌」,顯然都不免為其當初的決定付出代價。

僑豐金融集團副主席

許照中

跨媒體地產網新居入伙 幾萬個精選樓盤 歡迎睇樓!

Money18免費即秒股票報價網站現推出8升級功能,財經資訊,實時實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