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加息多磨 遏通脹變鈍器

人民銀行宣布存貸款基準利率上調四分之一厘,又一次啟動加息,計及今次加息,整個政策緊縮周期,九調存備率而四度加息,調存備率重手而加息小幅,顯示多用數量型工具、少用價格型工具的慣性。今次加息後,小幅填補通脹率與存款利率的缺口,對民眾的存款算是好事,但好事多磨,實質負利率的缺口仍然大。

加息出招,在亞洲早已彼落此起,一經開始停不下來,韓國央行上月加息四分一厘後,四月或者又要出手。亞洲加息是因為通脹發惡,要制服通脹猛虎,加息被認為是利器。像人行加息出手慢力度小,政策落後於通脹,利器容易變鈍器,加息對「管理通脹預期」無實際效用,內地象徵性三率(存備率、利率、匯率)齊動,對付通脹就像耍功夫的花拳繡腿。

人行為實質負利率辯解,力指一段時期的負利率難免,當局又力倡增加通脹容忍度。在人行看來,經年累月都屬短期,對於負利率的強辯,隱藏着利益分配的偏心,決策考量以國有部門為先,民眾暫擱一邊。說穿了,是讓民眾破財,讓國有部門「舒服」。

地方融資平台債務約十萬億,現金流無法支付利息,只能寄望資產升值解脫。人行希望打造的,一邊是低利率借貸填債,另一邊藉通脹形成資產升值,維繫國有部門的財政安全。民眾承受負利率加高通脹,怎會對這樣的政策邏輯覺得安心?

人行加息多磨,有意紓緩融資成本增長,避免資產泡沫太早戳破。決策理念已注定人行放縱通脹,於是有限的緊縮政策,無法掌控瘋狂的流動性橫衝直撞,為通脹添柴加薪;更無從掌控石油之類商品漲價,為通脹火上澆油。所謂控制通脹,既無堅定決心,也無有效手段,成為決策者的空談。

內地解釋政策,喜歡拿「國情」來說事,好像中國經濟自有跨周期天賦,民眾有非常的通脹忍力。這是當局的想當然,世界各地發生的情勢,已證明通脹通往動亂的特性,不容掉以輕心。通脹作為經濟危象,全球各國同一道理,沒有「國情」免疫這一說。

內地政策應對通脹疏失,利率是最典型體現。當前政策失準到甚麼程度?還以利率說明好有一比,○八年金融危機爆發前,通脹未及當下嚴峻,但其時一年期存款息是四厘一四,現在一年期存息僅約三厘。今次加息後略高,但還得看滯後的通脹數據,實質負利率有否改善。

內地制訂政策,堂而皇之聲言增加民眾財富收入,但現實中缺乏投資門路,投資性買房遭禁,投資股票乏分紅收益,銀行存款跑輸通脹,民眾何來財富性收入?政策目標不配套而流於空談,民眾既視政策無信用,當局又怎能藉政策引導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