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銀行兜亂 金融服務錯配

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在兩會發炮,轟銀行業的「不正之風」。他說,目前小銀行往大銀行發展的勢頭不減,很多銀行都在往大搞,有「三不」傾向:即不平衡、不持久、不匹配。又說,小銀行都往大銀行發展,就沒人願意去給小企業貸款。從中其實提出了銀行業宏觀布局的失誤,也必定形成資源配置的致命傷,銀行都搞大,格局大兜亂,服務對象也大兜亂,的確容易出現小企業貸款難的問題。

金融業改革改制,中央的政策口號有「做大做強」一說,原意可能是兩者不可分割的統一,然而實際執行往往割裂,或者被理解為先做大、後做強。做大在銀行地位、職位來說,是快速「升呢」,對銀行掌舵人來說是很強的動力;加上做大的一般進程是改制,下一步上市集資,然後購併,這個快速「增肥」過程,公司固然受益,個人也在「造富」中發財,就更加有動力誘因。這樣的問題存在已久,被當成了正常合理的過程,是政策與監管鬆懈懶惰造成的。

長此以往,王岐山所指的「三不」現象形成結構性扭曲。發展經濟小企業是就業之本,而就業是民生之本,但偏偏小企業是最難得到銀行貸款支持的。銀行貸款緊盯的是大項目、房地產,既像有抵押無風險,又省事高效,不用一小筆一小筆地與小企業審核周旋。結果小企業貸款難,不但衍生了銀行體外「高利貸」市場,也造成大項目、房地產的信貸泡沫。

對於銀行總想跨區域發展,王岐山就北京銀行發展到哈爾濱打趣:我一打盹,你們就跑了,北京還不夠你們幹的,你們跑了,北京誰來管?這番打趣牽出兩層意思:一是監管「瞌眼瞓」,二是銀行「踩過界」。小銀行往大搞,小企業貸款難,不是一天半日的事,這現象長期無王管,相信不是一時「瞌眼瞓」,而是監管者熟視無睹,早已視之以為正常,到積弊成習才意識到問題大了。

小銀行往外跑,像北京的跑到哈爾濱,明顯是「踩過界」發展,因為哈爾濱也有同類銀行,往外跑的重點並非往縣城鄉鎮,而是往大城市跑,顯然是沖着大項目、房地產而去。這完全背離搞城市銀行的發牌目的,造成金融服務錯配,也就致使資源錯配,如此跨區域發展有弊而無利。王岐山力主要改變,不改變犧牲的一定是政府想保的——就是農村和小企業。

內地銀行格局扭曲大錯鑄成,要改變如亡羊補牢。尤其現今處於銀行經營與風險角力、與政策角力的敏感時期,要改變更是猶如對病體施手術,能否安然變身確有疑問。何況對於釐清政策、重置格局,當局仍未有明確說法,更不用說有可行機制,抑止小銀行「做大」及跨區發展的衝動,也就談不上採取實際行動。王岐山即使有感而發,也還不過紙上談兵。